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赫連

赫連

读音:Hèlián

【源】①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渊之族,姓铁弗。铁弗勃勃称王于朔方。国号夏,改姓为赫连氏。赫连勃勃改姓诏书:“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即铁弗)为氏,庶联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7,21,69,70)。”夏国后为吐谷浑慕璝所灭,其族并入吐谷浑(44,70)。故称吐谷浑大姓有赫连氏(60,62)。②系由綦连氏所改(70)。【变】①北周时夏州总管、乐川郡公赫连达之曾祖库多汉,因避难曾改姓杜,见《周书》(27)。②河南新乡赫连氏改为郝氏(252)。【望】朔方(17,418)。【布】上海嘉定(351)、台湾台北(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赫连昌,勃勃之子,魏太武擒昌,诏昌尚始平公主,封秦王,坐谋反伏诛(61)。赫连铎,唐时本吐谷浑部酋,官阴山府都督(70)。


现行较罕见之复姓。今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临汾、榆次、忻州,河南之义马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刘去卑之后也。去卑,独孤氏之祖也。勃勃僭帝号称夏,都朔方,自云赫赫连天,因以为氏。” 《中文大字典》 据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亦注:“本匈奴刘去卑之后。传至勃勃,僭称夏王,下书曰: 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 ‘赫连’ 氏。” 《姓氏考略》 引 《夏录》 亦注: “其先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渊之族,姓铁弗。勃勃称王於朔方,国号夏,改姓为赫连氏。” ②又注:“吐谷浑大姓有赫连氏。” 则此当出自鲜卑族。

北周有赫连·达,武时大将军; 北齐有赫连·子悦; 唐代有赫连·韬,漳浦人。

猜你喜欢

  • 万俟

    读音:Mòqí万俟姓主要出自少数民族,北魏时鲜卑、匈奴二族均有万俟氏。万俟姓发源于山西,望族居于兰陵郡(今山西高平)。万俟姓历史人物有万俟,南宋奸臣,因陷害岳飞而为人们所痛恨,是岳庙中跪着的四个奸

  • 陳鋒

    读音:Chénfēng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陈丰” 曰: “《路史》:帝喾父侨极取陈丰氏曰褒(按: 《姓氏词典》 引作 ‘,’ 误), 生喾;喾次妃陈丰

  • 读音:huī【源】 古有豗傀氏,其后有傀氏、豗氏,见《路史》(17,60)。【布】 大陆北方有此姓(91)。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姓氏考略》注引 《元和姓纂》云: “古有豗傀氏,后有豗

  • 扎穆雅

    读音:Zhāmùyǎ【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察哈尔(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察哈尔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 唐杜

    读音:táng dù【源】 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故城在今河北唐县)。裔孙刘累之裔封方城之唐(故城在今湖北随州西北90里之唐县镇),是为唐公,楚灭唐,徙杜(故城在今陕西长安东南故杜陵县地),为唐杜

  • 須卜

    读音:Xūbǔ【源】 匈奴姓。匈奴异姓有呼衍氏、须卜氏、邱林氏、兰氏四姓族,为国中名族,常与单于婚姻(27)。一说,须卜系鲜卑之音译(212)。【变】 后改为卜氏(6,12,21)。【人】 须卜当,汉

  • 巴哩勒呼

    读音:Bālīlèhū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译作: “八鲁刺忽”。

  • 浡陽

    读音:Bóyáng【源】 见《中华姓府》(63)。

  • 郭洪

    读音:Guōhóng【综】 源出不详。当系郭、洪两单姓合成。台湾及旅美人士中均有此姓(68,272)。

  • 古引

    读音:Gǔyǐn【综】 代北人姓。或为胡古口引氏、古口引氏省字所改,后又改为侯氏(27)。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侯氏。详见“古口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