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Dèng

【源】 ①黄帝臣邓伯温国,其国当在今山东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大汶河以南,及黄河北岸的阳谷、寿张等县,是以邓姓在黄帝时有之,不始自殷邓之后(62,87)。②夏仲康支庶封于邓(故城在湖北襄樊北),后因氏(17)。③殷商高宗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故城在今河南邓县)为邓侯,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6,7,12,15,17)。④春秋时蔡地有邓城(故城在今河南郾城东南35里),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即其地也。当以地为氏。故称春秋郑有邓析,又为一氏(12)。⑤晋时羌人姓,见《通鉴》(242)。⑥五代时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侯。宋太宗光义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改为邓氏,见湖南《安化邓氏谱序》(60,62)。⑦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盖州等地(23)。今满族姓(344)。⑧清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72)。⑨瑶族姓(117,118)。又,瑶族勒当氏,汉姓为邓(117)。⑩京(104)、壮(109)、蒙古(255,344)、水(124,126)、彝(130)、哈尼(137)、苗(130)、羌(194)、土家(175)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安定、南阳(17,60,418)。【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广东等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45%。【人】邓通,汉时南安人,官至上大夫(62)。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乐亭,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苗、瑶、彝、水、京、羌、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曼姓。商之侯国,其地今襄阳邓城是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庄十六年,楚文王灭之。子孙以国为氏。”②又云:“又,郑有邓析,复为一氏。”此似出自姬姓。③或以封邑为氏。《姓氏考略》注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则此当系出子姓。④或为李姓所改。《姓氏考略》注引《安化邓氏谱序》云:“南唐李从镒,后主煜第八子,封邓王。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甚急,其子天和逃,以父封为姓。”

汉代有邓通,世富;元代有邓文原,绵州人,书法家。

猜你喜欢

  • 读音:Xī【综】 亦作喜氏(91)。见《新编千家姓》(73)。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昌乐、山西之忻州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词典》 引 《姓谱》亦收。未详其源。

  • 读音:shān晋有沙楼国帅钐加。(见《集韵》)

  • 读音:Hóu侯姓是个多源的姓氏,来源主要有四个。一是以爵位为姓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晋侯缗为晋武公所灭,子孙逃奔他国,以原封爵位“侯”为姓氏。二是以封地为姓,出自姒姓。夏后氏的后裔受封于侯国,子

  • 扈地干

    读音:hù dì gān【综】 代北姓。后改为扈氏(7,27,44,60,70)。一说,改为干氏(12,15,21,60)。作〔扈地于〕(6),误(70)。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郑通志·氏族略》

  • 读音:É/Er,O【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 读音:zǎo【源】 见《姓苑》(21,24,62)。【布】 北京、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湖北之武汉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初见於《姓苑》,未详其源

  • 蔣達

    读音:Jiǎngdá【源】彝族姓。属博坡家支(375)。

  • 读音:xué【源】 春秋时楚国季连裔孙穴熊之后有穴氏(17,60)。【布】 北京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东之鱼台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源不一:①《姓氏考

  • 張延

    读音:Zhāngyán【综】 清镶蓝旗满洲护军雅住之妻为张延氏(260)。

  • 读音:Lái【源】 ①系自子姓。商之支孙食采于郲(即时来,故城在今河南郑州西北旧荥泽城),因以为氏。其后避难去邑为来氏,见《风俗通》(1,11,21,60)。《史记·殷本纪赞》亦云,契为子姓,其后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