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áng

【源】 ①系自姒姓。夏禹之裔有阳氏(17)。②周时阳国(故城在今山东沂水西南之阳都城),周惠王十八年灭于齐,子孙遂以国为氏(12,17,60)。③系自姬姓。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故城在今河南济源皮城),后裔避周乱适燕(故城在今河南汲县,历史上称南燕),因邑命氏(9,11,17,60)。④春秋时鲁季孙氏家臣阳虎,因封邑在阳关(在今山东泰安南)而得氏(89)。⑤系自芈姓。春秋时楚穆王之子为王子扬,扬之孙名匄,楚平王时任令尹,封于阳,又称阳匄,其后以地为氏(12,89)。⑥系自姬姓。春秋时晋太傅阳处父封于阳(故城在今山西太谷东之阳城),其后因以为氏(7,89)。⑦台湾土著(65)、土家族(387)等均有此姓。【望】玉田(17,60,418)。【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湖南、广西、江西、四川等省区多此姓,4省区阳姓约占全国汉族阳姓人口94%。【人】阳并,汉成帝时上谷都尉(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湖北之监利、江西之南康、福建之青流、广西之田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回、侗、土家、布依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考》云: “阳,古国名。周惠王时,齐人迁阳,子孙以国为氏。” 郑樵亦注: “其国近齐,闵二年齐人迁之,子孙以国为氏。或言: 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而以为阳国,误矣。阳樊,周畿内之邑。” ② 《广韵》亦注:“周景王封少子于阳樊,后裔避周乱适燕,因邑命氏。”阳樊在今河南济源县,现名皮城。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③郑樵又注: “楚有阳氏,芈姓。”

春秋时晋有阳处父,鲁有阳货; 汉代有阳雍伯;后魏有阳球,九江太守; 宋代有阳孝本,隐士。

猜你喜欢

  • 第二

    读音:dìèr【源】 系自妫姓。汉武帝徙齐诸田于园陵,以门族次第为氏,田广之孙田登为第二氏,见《风俗通》(1,12,60)。【人】 第二从直,唐玄宗时任中尉(21,61)。一说,为第五从直(26)。因

  • 雍古

    读音:Yōnggǔ【源】 元时人姓。雍古即汪古(397),系元时部落,以部为氏(57)。【变】 ①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永古特〕(24)。②后改为赵氏(24,57)。【人】 按竺迩(一作阿勒楚尔),

  • 读音:Wū【源】 ①系自妘姓。古帝颛顼之裔陆终第四子求言,别封于邬(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后因氏(17,60)。 ②系自姬姓。晋大夫邬臧之后,食邑于邬(故城在今山西介休东北27里之邬城店)(12,6

  • 韓獻

    读音:Hánxiàn【源】 ①系自子姓,见《潜夫论》(5,63)。②系自姬姓。晋韩献子之支孙因氏(6)。《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云: “源于韩姓。‘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元和姓纂》)韩

  • 读音:gé周阍人守王宫者,所以止扉谓之阁,因以为氏。望出河南又赵郡。(见《元和姓纂》)

  • 读音:Xiāo【源】①萧氏本殷六族之一,周成王以封伯禽,其后无闻(7,11,17,21,60)。②系自子姓。商王帝乙庶子微子启,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衎,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

  • 读音:xūn见《姓苑》。

  • 巴桑

    读音:Bāsāng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理塘有分布。理塘县公安局提供。按: 藏胞一般交际中称名不冠姓。且多数亦无姓。藏胞为孩子取名,有时冠以出生日期。巴桑,即星期五出生的人; 而在星期五出

  • 桐門

    读音:Tóngmén【源】桐门为宋国北城门之名。乐大心为右师,居桐门,后为氏(7,11,12,17,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子姓。《左传》宋乐大心为右师,食

  • 读音:xìn出鲁宗人衅夏之后。(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周有衅夏。(见《正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