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悬饮

悬饮

四饮之一。因饮邪停留于胁肋部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治宜逐饮为主。方用十枣汤、三花神佑丸等。本证类似多种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参见痰饮、四饮条。

猜你喜欢

  • 凤仙花子

    出《摘元方》。为急性子之别名,详该条。

  • 瞎子

    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三。为盲人之俗称。

  • 蚶壳草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积雪草之别名,详该条。

  • 走哺

    ①古病名。指下焦实热而致二便不通,呕吐不停者。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张氏医通》卷四:“下焦实热,其气内结,不下泌糟粕,而淤浊反蒸于胃,故二便不通,清逆不续,呕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参汤主之。”②指

  • 指肚

    即手指掌面各指节之间肌肉略突起的部分。

  • 滋补

    用滋养强壮、浓郁厚味的药物如熟地、山萸肉、兔丝子、枸杞子、龟胶、鹿胶等填补肾阴的治法。参见补阴条。

  • 痰郁

    六郁之一。见《丹溪心法》卷三。因痰气郁结所致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治宜涤痰解郁。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参见六郁、郁证条。

  • 赤柽柳

    见《本草备要》。即柽柳,详该条。

  • 皮肤否肿

    证名。否,通痞。指皮肤因寒邪凝聚、气血痞塞而引起的肿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胜,凝溧且至,……皮肤否肿,腹满食减。”参见水肿、肤胀、鼓胀等条。

  • 太阳之阳

    出《素问·皮部论》。太阳经之阳络。名关枢,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