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皮内针疗法。见该条。
书名。见《唐书·艺文志》。10卷。唐·陈藏器撰。据《嘉祐本草》所引书传称:“《本草拾遗》,唐·开元中京兆府三原县尉陈藏器撰。以《神农本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用苦寒药治热证,热象不减而反增,这不是有余的热证,而是真阴(肾阴)不足的虚热,应滋补肾阴,热象自除。参见壮水为主,以制阳光条。
病名。即上腭痈。详该条。
出《漳浦县志》。为紫菜之别名,详该条。
系指耳轮之垂下处。即耳垂。
精气不足,指老年人而言。《素问·评热病论》:“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见妇婴至宝条。
病证名。又名疳蚀疮。指承浆部位成片赤烂。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生于唇下,或小儿赤烂,用甑盖上炊流汁涂之,重者以青蛤散涂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当归尾、石菖蒲、赤芍药各二钱,黄连、地肤子、杏仁各一钱,羌活五分,胆矾二分。为粗末,红绸包之如樱桃大,甜滚水浸泡,乘热熏洗患处。治眼胞菌毒初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