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温

湿温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①指好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良由清阳不振,阴邪窃踞,故宜苦温芳香,以宣三焦气化,使小便通利为法。如藿香正气、五苓、六和、消暑丸等方,审证选用。”辨证如湿重于热,身热稽留,汗出热不退,胸闷泛恶,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苔白腻等,治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如选用藿朴夏苓汤不换金正气散三仁汤等方;热重于湿,身热增高,胸痞干呕心烦溲赤,便秘或溏而不爽,苔黄腻或干燥等,治宜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如选用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等方。病情发展,可以传营、入血,发生神昏、痉厥或大便出血等症,宜用芳香开窍清营凉血,阳虚者可用温中止血。②指见头痛、胸腹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症的一种疾患,治宜白虎加苍术汤等方(见《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③指疫疠轻症。《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盛夏湿温之症,即藏疫疠,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本病可见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疾患。参见温病有关条。

猜你喜欢

  • 读素问钞

    书名。元·滑寿编撰。3卷。作者选录《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汇萃12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于1519年又取王冰注参补其间,而以

  • 肝积

    五积之一。《难经·五十四难》:“肝之积名曰肥气。”《脉经·平五脏积聚脉证》:“诊得肝积脉弦而细,两胁下痛,邪可起心下,足肿寒,胁痛引少腹,男子积疝,女子瘕淋,身无膏泽,喜转筋,爪甲枯黑。”治宜大七气汤

  • 寒伤荣证

    病证名。指麻黄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张氏医通·诸伤门》:“如

  • 凤凰退

    见《本草蒙筌》。即凤凰衣,详该条。

  • 牛参

    见《湖南药物志》。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 冯文智

    【生卒】:953~1012【介绍】:北宋医官。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世代业医。自幼学习医学,976~983年(太平兴国年间),应试补翰林医学,后转为医官。先后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院副使等职。

  • 烦躁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烦为心热、郁烦;躁为躁急、躁动。烦与躁常并见,而有先后之别。《伤寒明理论》卷二:“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先躁后烦,称为躁烦)。”本证有虚实寒热之分。在外感热病中,凡

  • 脉影图说

    见人元脉影归指图说条。

  • 生气之源

    生命活力的根源。《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亦称原气。参见该条。

  • 疳疾

    出《颅囟经》。即疳。详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