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温

湿温

病名。出《难经·五十八难》。①指好发于夏秋季节的一种热性病。《医门棒喝·湿温》:“湿温者,以夏令湿盛,或人禀体阳虚多湿,而感四时杂气,遂成湿温。虽四时皆有,而夏秋为多。湿热二气胶粘,淹缠难愈。如从下受,则足肿体重,上受,则头目昏闷,胸满腹膨,乍寒乍热,胃不思食,渴不欲饮,大便溏泄,频而不爽,小便黄赤,短而不利,或变黄疸,或化疟痢,皆湿热二气合病也。良由清阳不振,阴邪窃踞,故宜苦温芳香,以宣三焦气化,使小便通利为法。如藿香正气、五苓、六和、消暑丸等方,审证选用。”辨证如湿重于热,身热稽留,汗出热不退,胸闷泛恶,四肢倦怠,大便溏泄,苔白腻等,治以化湿为主,清热为辅,如选用藿朴夏苓汤不换金正气散三仁汤等方;热重于湿,身热增高,胸痞干呕心烦溲赤,便秘或溏而不爽,苔黄腻或干燥等,治宜清热为主,化湿为辅,如选用王氏连朴饮黄芩滑石汤甘露消毒丹等方。病情发展,可以传营、入血,发生神昏、痉厥或大便出血等症,宜用芳香开窍清营凉血,阳虚者可用温中止血。②指见头痛、胸腹满妄言多汗,两胫逆冷等症的一种疾患,治宜白虎加苍术汤等方(见《普济本事方·伤寒时疫》)。③指疫疠轻症。《杂病源流犀烛·瘟疫源流》:“盛夏湿温之症,即藏疫疠,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传遍即为疫疠,以春夏间湿热暑三气交蒸故也。”本病可见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急性血吸虫病等疾患。参见温病有关条。

猜你喜欢

  • 中冲

    经穴名。代号PC9。出《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井(木)穴。位于中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针灸甲乙经》)。一说在“手中指之端”(《灵枢·本输》)。布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和指掌侧固有动

  • 疮痘入目

    病名。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即痘疮入眼。详该条。

  • 樗根皮散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樗根皮(炒微黄)一分,枳壳(麸炒)、黄连(微炒)、芜荑(微炒)、赤芍药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一钱,加豆豉三十粒,葱白一茎,水煎服,量儿大小加减。治小儿脓血痢如鱼脑。

  • 汤执中

    【介绍】:宋代医官。随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永丰(今江西永丰县)。擅长妇科。

  • 月事不通

    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经闭,详该条。

  • 升麻榻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方。升麻、漏芦、芒硝各二两,栀子二十枚,黄芩三两,蒴藋五两。浸煮取汁,帛浸湿贴患处。治丹毒,疮肿热痛。

  • 时行感冒

    病名。感冒之一种。指感冒之呈流行性者。病情常较一般感冒为重。《类证治裁·伤风》:“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诸病源候论·时气候》:“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

  • 舌下痈

    病名。即痈生舌下。《喉科指掌》卷五:“舌下痈,此乃脾肾积热故发症于舌下,然舌下有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肾经,肾水枯竭,生于此穴,诊其左尺洪数者是也。”参见舌痈条。

  • 张世贤

    【介绍】:明代医家。字天成,号静庵。宁波人。正德年间(十六世纪)以医术闻名。他继宋代丁德用、元代滑寿之后,对《难经》八十一篇全部加以图释,称为《图注八十一难经》,他误以为《脉诀》是王叔和的著作,并加以

  • 干支

    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详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