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暑天发生的热疖。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多为感受暑温湿热,蕴蒸肌肤而成。初起皮损如小豆,根部红晕,继而肿痛,常伴有发热心烦,口苦舌干等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荆防败毒散加藿香、黄连、石膏。相当于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痔横在肛门。”即肛裂。参见肛裂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狗筋蔓之别名,详该条。
出《肘后备急方》。为槐白皮之简称,详该条。
见《血证论》卷二。即泪堂。详该条。
见仁端录条。
推拿穴位名。即大天心。见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芫花之别名,详该条。
小儿病多涎者,《太平圣惠方》谓为“风热壅脾,积聚成涎”所致。《幼科释谜》:“小儿涎痰,“痰由涎结,涎乃脾泔。脾运胃液,肢体皆咸。脾气不足,风热相兼。壅遏中脘,口沫淹淹。乃生壮热,惊搐渐添。”“然痰与涎
【介绍】:见刘完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