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病

肝病

病名。指肝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藏血,开窍于目,肝病多由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络瘀阻,或肝阳偏亢,肝风内动,以及肝经湿热寒滞肝脉等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齐左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癃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脉经》卷六:“肝病,其色青,手足拘急,胁下苦满,或时眩冒。”《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肝病,面青筋急,多怒,目痛目闭不欲见人,脐左动气。”《太平圣惠方·肝脏论》:“夫肝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寒热,腹满,不欲饮食,悒悒情不乐,如人将捕之,视物不明,眼生黑花,口苦头疼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滑者,此是肝虚之候也。”又:“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小腹,忿忿如怒,气逆头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眥赤,生瘜肉,阳毒所致,悒悒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此是肝气实也。”《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其性条达而不可郁,其气偏于急而激暴易怒,故其为病也多逆,逆则头痛耳聋,颊肿,目瞑,两胁下痛引少腹,善怒,善瘈,四肢满闷。……经病则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色脱,遗溺癃闭,其郁与胜,必侵及乎脾,脾受木邪,则胸满呕逆,飧泄。总而计之,其为寒热虚实邪气侵克,本经自病与经气相加种种诸症。”《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肝藏血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本病,诸风眩运,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女人经病。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治宜疏肝理气,平肝泻火,活血通络,养血柔肝潜阳熄风等法。参见肝病各条。

猜你喜欢

  • 奇效海上仙方秘本

    见海上方条。

  • 老鼠豆

    见《湖南药物志》。又名鹿藿、野黄豆、鸟眼睛豆。为豆科植物老鼠眼Rhynchosia volubilisLour.的茎叶。分布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苦,平。归胃、肾经。解毒,祛风止痛。①治蛊

  • 麻疹经验方

    儿科医方书。朝鲜族李常和著于1918年。着重阐述麻疹的一般临床症状、麻疹的预防及临床治疗。载方86个。东西医学研究会出版发行。

  • 挤拧疗法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外治法。因常用于治疗痧症,又称扭痧、拧痧、提痧、挤痧。按不同病情在太阳、印堂、大椎或颈侧以及华佗夹脊等处,用两指腹或屈曲两手指关节挤拧至皮下出血。有发散解表,通经疏郁作用。适用于中暑、

  • 外阴白斑

    病名。是指外阴局部或弥漫性皮肤干燥,肥厚变白,角化并失去弹性,甚至萎缩破溃,伴有奇痒及疼痛,白带多等症状。临床病理检查有非典型细胞增生者称为外阴白斑。一般多属为外阴白色病损。根据临床证候,属阴痒及带下

  • 小白花蛇

    见《中药志》。为金钱白花蛇之别名,详该条。

  • 人苋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铁苋之别名,详该条。

  • 孙石芝

    【介绍】:见孙纵添条。

  • 囊虫丸

    经验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茯苓、水蛭(滑石烫)、干漆(炭)、雷丸、大黄、僵蚕或蚕蛹(炒)、桃仁、黄连、牡丹皮、川乌、芫花(醋制)、橘红、五灵脂流浸膏。制成蜜丸,每丸重5克,每服1丸,1日2~3次,

  • 罗周彦

    【生卒】:十七世纪初【介绍】:明代医生。字德甫,号赤诚。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幼时学儒,后学医,游历江苏、湖北、安徽等地,与名家讨论医术,著有《医宗粹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