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外科理例》卷五。即发于环跳穴的附骨疽。详附骨疽条。
见《南京民间药草》。即寻骨风,详该条。
综合性医书。1卷。清马文植撰于1896年。书中收载医论28则,阐述作者治疗咳嗽、痰饮、脑疽、对口、肝痈、乳岩等内外诸证临床心得,而尤详于外科病证。卷首附作者祖父马省三“论症十六则”。现存清刻本。
证名。指外伤后瘀血和失血的病证。前者多见瘀血肿块,胀痛固定不移;后者或因体内某部出血,或血自诸窍溢于体外,并见头晕、心悸、口干等症。根据“血为气守”的理论,治以复元活血汤为主,酌加补气之品。如严重出血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藤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岗松之别名,详该条。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太阴主三阴之表,故为开。
指脾热而津液损伤的病机。《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出《针灸甲乙经》。即巾针。《证类本草》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参见巾针条。
即《蒙医本草图鉴》,详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