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气候、时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②证候、征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
见《本草蒙筌》。为黄连之处方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泄泻。多因脾肾阳虚,当经行之时,胃肠之气血受阻,影响水谷精微的运化及传导失职所致。脾虚者,症见经期大便泄泻,精神疲倦,食减,或见浮肿、腹胀等,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灵枢·本输》称闭癃。《类证治裁·闭癃遗溺》:“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今将小便排出甚少及完全无尿排出,统称癃闭,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尿潴留和尿闭。可因肺热气壅、热结
【生卒】:五世纪【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曾与王安道向沙门僧垣学医,治病多针药并用,为当时名医李修之父。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山腊梅叶之别名,详该条。
见《医方考》卷三。干姜、黄芩、桂心、半夏、甘草、橘皮、干地黄、芍药各二两,桔梗三两,枳实五枚,人参一两,吴茱萸五合。水煎服。治气噎膈者。
指六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病名。指经血忽来而月经量甚多。秦景明《女科医宗大成》:“此因阳气乘阴,血热流散,以致经血乍来乍多。而在月前者,治用三黄汤(熟地、黄芩、黄芪、茯苓、当归、蒲黄、人参、甘草)。”
十剂之一。用宣开散郁药物组成,具有解除壅塞作用的方剂。如气郁用香附、枳、桔开之;火郁用山栀、青黛散之;湿郁用苍术、厚朴升之,甚则用风药胜之;痰郁用南星、橘皮化之,甚则瓜蒂、藜芦涌之;血郁用桃仁、红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