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纳干法

纳干法

子午流注开穴方法之一。又称纳甲法。此法以天干为主推演五输开穴。以日领经,以时主穴。运用时,首当掌握当曰天干,按《针灸大全·十二经纳天干歌》确定值日经。其关系如歌曰:“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即甲日属胆经值日,甲戌时首开胆经井穴足窍阴,根据阳(阴)日阳(阴)时开阳(阴)穴的道理,以后隔时逢阳时按五输流注顺序开穴,如丙子时开小肠经(甲胆乙肝丙小肠)荥穴前谷;戊寅时开(戊)胃经输穴陷谷,同开丘墟返本还原;庚(属大肠)辰时开大肠经穴阳溪;壬(属膀胱)午时开膀胱经合穴委中。至甲申时为日干重见,按“气纳三焦”取他(水)生我(胆木)的原则开三焦经的荥水穴液门。余此类推。

猜你喜欢

  • 伏热

    泛指热邪深伏于体内的发热病症。出《素问·本病论》。《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若因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必先辛凉以解新邪,继进苦寒以清里热。”伏热,章虚谷引申为伏邪。《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

  • 胎生

    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直至出生为止的过程。

  • 甘露儿

    见《救荒本草》。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 痟肾

    病名。三消之一。又名消肾。《太平圣惠方·治痛肾诸方》:“小便滑数,口干心烦,皮肤干燥,腿膝消细,渐至无力,熟干地黄散方。……治痟肾,肾气虚损,发渴,小便数,腰膝痛,肾沥圆方。”亦可选用白茯苓圆、肉苁蓉

  • 胎前虚热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初孕大热。详该条。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书名。又名《灵枢注证发微》。明·马莳注。9卷。刊于1580年。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81篇。但卷数则合并为9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

  • 诸阳之会

    指头面部。人体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面;十二经脉中,手三阳的经脉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的经脉是从头走向足部,手足三阳经皆会聚于头面,故称诸阳之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 清补并用

    清热、补阴药合用的治法。具有补阴退热的作用。如燥伤肺胃,症见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者,用沙参麦冬汤。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百合固金

  • 蕲艾

    出《蕲艾传》。为艾叶之处方名,详该条。

  • 肉刺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脚趾间生肉如刺,谓之肉刺。”又名鸡眼。本病因鞋紧窄,或足骨畸形,局部长期受压、磨擦,使皮肤局限性增厚而成。多生于足底前端或足趾部。数目不一,似豌豆大,状如鸡眼,根部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