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病

肺病

病名。指肺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肺为娇脏,主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又为水之上源。多由外邪侵袭,或痰饮内聚,或肺气阴不足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腑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脉经》卷六:“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肺病,面白悲愁,嚏哭,吐衄,交血喘咳,寒热,脐右动气。”《太平圣惠方·肺脏论》:“夫肺为华盖,覆于诸脏。若肺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之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此是肺虚之候也。”又:“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肺寒之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本病,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夫肺主皮毛,……汗出中风,与形寒饮冷,皆能伤肺,故其现证,如鼻塞声重,喘咳,气逆,肩背痛,嚏喷,胸满烦心,亦与太阳同。五志之火上炎,阴虚内烁,肝火挟心而刑金,亦能伤肺,故其现证,如肺萎肺痈,痿蹙,吐血声嘶,息有音,鼽衄,掌热,喘不休,口血出,皮毛焦,皆由火燥焦卷之故。若虚,则有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诸证,而此诸证,或由外伤,治与足太阳所感病同法,或邪盛郁塞,必于足太阳泻之,若伤于内者,正气衰,金被残贼,必于足少阴养之,使子能助母,而金气不至耗泄,于足太阴培之,使母能生子,而金气得以涵育,昔人云补水培土,是养金善法,洵有然也。”治宜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等法。参肺病各条。

猜你喜欢

  • 傅懋光

    【生卒】:约1573~1644【介绍】:明医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二十余岁北上京师(今北京)习医,乃精于医。1604年曾往边东(今东北)救治疾疫,次年又施药救治京师疫病,均获良效,求治者益众。万历

  • 乳食停滞吐

    病证名。婴幼儿乳食停滞中脘,胃气上逆而引起的呕吐。其证呕吐酸臭乳片或食物,口气臭秽。《幼幼集成》:“此因乳食无度,脾胃嫩弱,不能运化”而成。伤乳用消乳丸,消乳行滞,安胃和中;伤食用保和丸,消食和胃,降

  • 百晬(zui 醉)内嗽

    病名。出《幼科发挥》。又名百日内嗽、乳嗽、胎嗽。指婴儿出生百日内出现的气憋、痰嗽。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郁于肺卫,聚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乱所致。临床以发病急,变化快,由肺累及心肝

  • 赤白痢

    病名。指下痢粘冻脓血,赤白相杂。《素问》中称“注下赤白”、“泄注赤白”。《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赤白痢候,然其痢而赤白者,是热乘于血,血渗肠内则赤也,冷气入肠,搏肠间,津液凝滞则白也。冷热相交,故

  • 坏府

    脏腑有严重的内伤。《素问·宝命全形论》:“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

  • 吕留良

    【生卒】:1629~1683【介绍】:明末清初思想家兼医家。初名光伦,字用晦,又字庄生,号晚村,又称东庄。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少攻举子业,为邑诸生,曾与黄宗羲等交往,明亡,散财结友,图谋复兴。反清事

  • 膈痰

    痰证之一。又名痰结实。《圣济总录》卷六十四:“膈痰者,气不升降,津液否涩,水饮之气聚于膈上,久而结实,故令气道奔迫,痞满短气不能卧,甚者头目旋运,常欲呕吐。”治宜降气涤痰为主。参见痰证、痰结实条。

  • 柳州七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牛奶浆草之别名,详该条。

  • 徐梦符

    【介绍】:宋代医生。撰《外科灸法论粹新书》1卷,佚。

  • 叫铃子

    见《四川中药志》。为绛梨木子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