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哮

虚哮

病名。指元气素虚,反复日久的哮证。《寿世保元·哮吼》:“哮吼十数年,发则上气喘促咳嗽吐痰,自汗四肢发冷,六脉沉细,此气虚脾弱。”《类证治裁·哮症》:“伤暑热而发者为热哮,为虚,其盐哮酒哮糖哮,皆虚哮也。”又“治虚哮,用麦冬三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脾胃阳微者,急养正,四君子汤;久发中虚者,急补中,益气汤;宿哮沉痼者,摄肾真,肾气丸加减。”《临症指南医案·哮》:“宿哮肺病,久则气泄汗出,脾胃阳微,痰饮留著,有食入泛呕之状。夏三月,热伤正气,宜常进四君子汤以益气,不必攻逐痰饮。”哮病以温通肺脏,下摄肾真为主,久发中虚又必补益中气。参见阳虚喘阴虚喘条。

猜你喜欢

  • 胃气虚喘

    见《丹溪心法·喘》。即胃虚喘。详该条。

  • 志室

    经穴名。代号BL5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精宫。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及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并有第二

  • 外腑

    指三焦。详该条。

  • 冷饭头

    见《广州植物志》。为菝葜之别名,详该条。

  • 腋汗

    证名。见《医林绳墨·汗》。指两腋下多汗。有因肝虚挟热者,治以补肝养血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有因少阳挟热者,治宜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并可外用牡矾丹擦出汗处。

  • 新生儿硬肿症

    病名。新生儿硬肿症,与肉硬相近似。以皮肤硬肿、冷、紫暗、舌质紫,口鼻流出血水为特点。其发病以先天禀赋不足,元阳虚弱,寒凝经络,气滞血瘀为多。常见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寒冷季节发病较高,亦有少数因外感邪热

  • 割攀睛胬肉手法

    眼科手术方法。见《审视瑶函》。历代方法相似,多以钩或针挑起胬肉,用锄刀或眉刀等剥离,再剔割或剪除之。并指出胬肉割后之残端施以火烙,可防止复发。此法颇与近代手术方法相类似。

  • 伏冲之脉

    见《灵枢·百病始生》篇,指冲脉循行于脊柱附近的分支,以其深伏于脊内,故称“伏冲”。《类经》十三卷注:“伏冲之脉,即冲脉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冲。”一说“伏冲”乃“伏冲”之讹误,“伏”为“太”之古体

  • 推把上桥

    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人对练,同取弓步,双方虎口相交叉,轮流进行推拉。

  • 锋针

    针具名。九针之一。亦称三棱针。《灵枢·九针论》:“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又《灵枢·九针十二原》:“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是一种体呈圆柱,针尖锋利,三面有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