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痛

阴痛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又名阴中痛阴户痛。包括小户嫁痛嫁痛。多因郁热损伤肝脾,脾虚聚湿,湿热下注;或中气下陷;或风邪客下焦,与气血相搏,肝肾经络为之壅闭。症见阴痛,甚则痛极难忍。湿热下注者,兼见肿胀疼痛,带多色黄,治宜和肝理脾,清热除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外以四物汤料合乳香捣饼纳阴中;中气下陷者,兼见阴户坠痛,气短懒言,治宜补益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风邪壅滞者,兼见肿胀痛甚,治宜祛风散瘀,方用菖蒲散(《寿世保元》:石菖蒲当归秦艽吴茱萸)水煎空心服,外用艾叶防风大戟水煎熏洗。

猜你喜欢

  • 余甘子叶

    见《广东中草药》。为油柑叶之别名,详该条。

  • 何号周天散

    《痘疹金镜录》卷下方。蝉蜕五钱,地龙一两。为末,取适量,乳香煎汤调下。治痘黑陷,项强,目直视,腹胀,喘急,发搐。

  • 伤胃

    病证名。又称伤胃吐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伤胃者,是饮食大饱之后,胃内冷不能消化,则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踧,因伤损胃口,便吐血色鲜正赤是也。”详伤胃吐血条。

  • 振寒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发冷时全身颤动。有谓系战慄之轻者。《证治准绳·杂病》:“振寒,谓寒而颤振也。”《灵枢·口问》:“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张氏医通·寒热门》:“

  • 香苏

    见《补阙肘后方》。为水苏之别名。详该条。

  • 七匹散

    见《云南中草药》。为矮陀陀之别名,详该条。

  • 阳痫

    病名。①指兼见阳症为主的痫症。《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病先身热,瘛疭,惊啼唤而后发痫,脉浮者为阳痫。”《杂病源流犀烛·诸痫源流》:“阳痫必由痰热客心胃,闻惊而作,甚则不闻惊亦作。宜用寒凉药。”方宜妙

  • 婴童类萃

    儿科著作。明王大纶撰。3卷。刊于1622年。此书重点阐述婴童常见疾患,如变蒸、撮口、脐风、胎毒等病证之辨证论治。卷末附治杂症日用补遗方。作者觅古探今,备考先贤之论,使后学者临证能按症索方,随宜投剂。选

  • 马刀挟瘿

    病名。又名疬串。《灵枢·痈疽》:“其痛坚而不者,为马刀挟瘿”。即瘰疬成串,质坚、其形长如马刀者称马刀。挟颈所生者,因其状如缨络,故称挟瘿。参见瘰疬条。

  • 清金丹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一方。莱菔子(蒸熟为末)一两,皂角(烧存性)三钱。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治食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