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虚喘

阴虚喘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痰类》。又名阴虚喘逆。指阴虚阳浮所致的气喘。《丹溪心法·喘》:“阴虚小腹下火起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症因脉治·喘症论》:“阴虚喘逆之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触动冲任之火,自下冲上;阴精不足,龙雷之火,直冲上焦。”症见气从小腹直冲于上,喘声重浊,撷肚抬身,乍进乍退,时止时作,或兼潮热盗汗等。治宜滋阴养血补益肾精为主。阴血不足者,用四物汤加味;阴精不足者,用家秘天地煎家秘肝肾丸等方。参见喘证条。

猜你喜欢

  • 陈冶愚

    【介绍】:见陈邦贤条。

  • 朴黄丸

    《是亦良方》方。制厚朴一两二钱,陈皮一两,木香五钱,大黄八钱。为细末,荷叶水为丸,每服三钱。治痢疾初起,腹中实痛,手不能按。

  • 瓦塔

    见《河北药材》。为瓦松之别名,详该条。

  • 王洪绪

    【介绍】:见王惟德条。

  • 八华

    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背部,以两乳间距离的1/4(即2寸)为边,作等边三角形。将一角顶置于大椎穴上,底边呈水平,下两角是穴;再将此三角角顶放在上一三角底边中点,其下两角也是穴,如

  • 红颠茄

    见《广东中草药》。为丁茄之别名,详该条。

  • 痰积泄泻

    病证名。又称痰泻、痰泄。《症因脉治》卷四:“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白胶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详痰泻条。

  • 消痞化积

    用行气化瘀、消滞软坚以消除痞积的治法。如胁下肿块、坚实不移(多属肝脾肿大)或小儿疳积等病,均可采用此法。

  • 林灵素

    【介绍】:宋代医生。撰有《大成全书》,已佚。

  • 冲气犯肝

    冲脉病误治变证之一。《杂病源流犀烛·冲脉病源流》:“汗之伤血而引肝上逆,故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下之伤气,故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踡,皆冲气犯肝,肝受其害所见之症也。宜防风白术牡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