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面目浮肿

面目浮肿

证名。见《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有虚实之分。虚证亦称面目虚浮。多因脾、肺、肝、肾脏气虚衰所致。实证多由湿热壅盛、风火水气阳明实热所致。《景岳全书·面病》:“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滥。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加减八味丸;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术散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聚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术散;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温胃饮;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证治汇补》卷四:“面浮,……眼下肿如卧蚕状,将有水肿之虞。若脉浮虚无力,是脾气不足,宜培脾实土。沉实有力,是肺气不顺正,宜降气泻水。”

猜你喜欢

  • 揪法

    推拿手法。见《急救痧证全集》。与拧法相似。用拇指和食指,或再加中指,快速敏捷地用力捏住肌肉或韧带上提。多用于肩腰部。

  • 盘肠似内钓

    病证名。急惊风类证之一。即小儿盘肠气痛,表现有干啼,额上汗出者。多因小儿肠胃脆弱,突为寒气所搏而成。治宜利气散寒。用金铃子散加减(《幼科发挥》)。

  • 仁术便览

    书名。4卷。明·张浩撰。刊于1585年。本书收选明代以前的临床各科验方分类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等94类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科等,有论有方,选方大都切于实用。末附炮制

  • 经来如屋漏水

    病证名。《竹林女科证治》:“经来如屋漏水,头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带,咽中臭如鱼腥,恶心吐逆,此血虚有热也。先用理经四物汤(四物汤加白术、柴胡、香附、延胡索、三棱、黄芩),次用内补当归丸。”

  • 经信

    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即月经。详该条。

  • 舒筋法

    理筋手法。出《世医得效方》卷十八。用于脚腕部外伤或其它原因所致的筋肉挛缩,关节强直。以大酒杯粗管,长尺余。用时先坐定,竹管放地上,患足踏于其上,向前后搓滚,日久则见效。

  • 药丞

    东汉时医官职称。为太医监之下属官职,计2名。其职责是管理药物。

  • 睑发

    病名。多因气血虚衰,毒邪入侵而发。清·徐春泉《外科选要》:“其疮发于眼下睑上四白穴、巨髎穴。”古人认为疮色似葡萄,形渐大或生子母疮者,为危重之症。治宜托里清热消毒,用托里消毒散加减。

  • 羊筋痧

    痧证之一。指病处白毛积聚如筋。《痧症全书》卷中:“羊筋痧,腹胀混身板痛,此二症胸前或腰背,用小针穿皮挑出筋毛自愈,只拣疼处看有毫毛聚起者便是,药用涤痧丸,普济消毒饮。”

  • (眼)大角

    见《异授眼科》。即内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