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鲎藤

鲎藤

见《福建民间草药》。又名马鞍藤马蹄草海薯藤。为旋花科植物二叶红薯Ipomoea pescaprae(L.)Sweet的全草。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辛、微苦,微寒。祛风除湿消肿散结。①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痔疮漏血。煎服:15~30克。②治痈疽,肿毒,疔疮。煎服并捣敷。孕妇慎用。鲎藤根治流火,风火牙痛风湿关节痛。煎服:15~45克。叶含粘液质、挥发油、树脂、甾醇、苦味物质、脂肪、山萮酸、蜂花酸、肉豆蔻酸等。挥发性酯类对海蜇刺伤所引起的风疹、搔痒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在离体豚鼠回肠标本上,有抗组织胺作用。

猜你喜欢

  • 经脉考证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 水蛇头疔

    病名。出《治疔大全》。即水蛇头。证治见指疔条。

  • 肉枣

    见《本草纲目》。为山茱萸之别名,详该条。

  • 宿哮

    病证名。《类证治裁·哮症论治》:“宿哮沉痼者,摄肾真,肾气丸加减。”《临证指南医案·哮》:“宿哮,……病发投以搜逐,而病去必当养正。”病时用葶苈大枣汤或皂荚丸。参见哮证、冷哮、热哮条。

  • 气虚则寒

    指阳气不足出现阴寒的病机。阳气不足则不能温养脏腑,致使脏腑的活动和代谢功能相应减弱,出现恶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面白舌淡、尿清便溏、脉沉迟或细弱等虚寒症状。《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 仙草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凉粉草之别名。详该条。

  • 伤寒经注

    书名。13卷。清·程知撰。作者于《伤寒论》注家中认为喻嘉言能“破前人之窠臼,开后学之悟门”,但又指出喻氏《尚论篇》中经文有缺遗,编次分节或有欠妥,注解或有个人臆见,与经旨未能尽合。遂以喻书为基础,参互

  • 气分寒

    指寒之在气分者,多与素体脾胃阳虚有关。宜桂枝加附子汤,或桂枝加芍药人参新加汤之类。

  • 乳浆草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 虚劳自汗

    自汗之一。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多由气虚所致。证见自汗,怯冷,气喘,乏力等。治宜补气固表,可用芍药黄芪汤、黄芪建中汤等方。参见自汗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