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大顺散

大顺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顺散

药方名称大顺散

处方甘草(长寸)三十斤,干姜杏仁(去皮.尖.炒)、肉桂(去粗皮.炙),各四斤。

炮制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花水调下,不计时候。

以沸汤点服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局方》卷二:大顺散

药方名称大顺散

别名二宜汤

处方甘草(锉寸长)30斤,干姜4斤,杏仁(去皮尖,炒)4斤,肉桂(去粗皮,炙)4斤。

制法上先将甘草用白沙炒及8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再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

功能主治温中散暑。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冷热不调,泄泻多渴,心腹烦闷,痢下赤白,腹痛后重;中阴暑,食少体倦,发热作渴,腹痛吐泻,脉沉微者。

用法用量二宜汤(原书卷十)。①《景岳全书》: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大顺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杏仁丸”(见《普济方》)。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脾胃者,喜燥而恶湿,喜温而恶寒,干姜肉桂散寒燥湿,杏仁甘草利气调脾,皆辛甘发散之药,升伏阳于阴中,亦从治之法也。如伤暑无寒证者,不可执泥。

2.《古方选注》:《局方》祖仲景大青龙汤,以肉桂桂枝,而变为里法。病由暑湿伤脾也,故先将甘草干姜同炒,辛甘化阳以快脾欲;再入杏仁同炒,利肺气以安吐逆;白沙,本草主治绞肠痧痛,用之拌炒,以燥脾湿;复以肉桂为散,俾芳香入阴,升发阳气以交中焦,去脾之湿,湿去而阳气得升,三焦之气皆顺,故曰大顺。

摘录《局方》卷二

猜你喜欢

  • 姜韭牛奶羹

    药方名称姜韭牛奶羹处方韭菜250克生姜25克 牛奶250克(或奶粉2汤匙,加水适量)。制法将韭菜、生姜切碎,捣烂,以洁净纱布绞取汁液,倾入锅内,再对加牛奶,加热煮沸。功能主治温胃健脾。适用于胃寒型胃溃

  • 寄生汤

    《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寄生汤药方名称寄生汤处方桑寄生12克附子9克(炮)独活12克狗脊15克(黑者)桂心12克杜仲15克 芎藭3克甘草6克(炙)芍药9克石斛9克牛膝9克白术9克人参6克制法

  • 乳核饮

    药方名称乳核饮处方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青皮9克,丹参9克,三棱9克,生牡蛎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15克,夏枯草30克,黄芪15克。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痰散结。

  • 甘桔元射汤

    药方名称甘桔元射汤处方甘草6克桔梗6克 元参3克射干3克功能主治治阴虚火旺之咽痛。用法用量加水煎至100毫升,热服。摘录《四圣悬枢》卷三

  • 导气通瘀锭

    药方名称导气通瘀锭处方不去油巴豆1个,斑螫3个,麝香少许。功能主治耳聋。用法用量以葱涎、蜂蜜和,捻如麦粒形,丝棉裹,置耳中,响声如雷,勿得惊惧,待21日,耳中有脓水流出,方可去锭。摘录《金鉴》卷八十八

  • 淋豆酒

    药方名称淋豆酒处方大豆6合,鸡矢白(干者)1合。制法上将大豆炒令焦黑,次入鸡矢白同炒,乘热淬入3升酒中,密盖良久,滤去滓。功能主治因金疮中风反张者。用法用量每服5合,如人行5里更1服,汗出佳。未愈,更

  • 鲫鱼围药

    药方名称鲫鱼围药处方鲫鱼1条,山药3寸,白砂糖少许,火石(即打火石)1小块(一方有苏木屑,生猪油)。功能主治一切无名肿毒。用法用量上并打烂,围肿处。摘录《青囊秘传》

  • 大当归汤

    《外科真诠》卷上:大当归汤药方名称大当归汤处方归身1钱5分,吴萸3分,玉桂3分,川芎7分,炭委1钱,木香3分,小茴3分,炙草5分。功能主治因肝气虚损,不能舒达,阴茎全缩不见,而阴囊光肿不痛。用法用量方

  • 大青升麻汤

    药方名称大青升麻汤处方大青升麻山栀黄连功能主治主伤寒发斑。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 加减银翘散

    《温病条辨》卷一:加减银翘散药方名称加减银翘散处方连翘3克 银花2.4克 元参1.5克犀角1.5克麦冬1.5克竹叶0.9克制法共为粗末。功能主治治心疟,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者。用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