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明焦竑《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宴群臣赋诗,姜平子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坚怪问之,平子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庄子云:丁字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坚与平子,正不识一丁者。”明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新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齐俗考》:“今文多用~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用于描写人文化低,不会识字。→不识之无


【典源】 《旧唐书·张弘靖传》:“又(韦) 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洪迈《客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今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多冠以“反虏”罪名,对士卒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会挽硬弓射箭,不如读书识几个字。”或说“一丁字”乃“一个字”形近之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胸无点墨。

【典形】 不若一丁字、不识一丁、丁字不识、空腹无丁字、莫识一丁字、挽弓笑识丁。

【示例】

〔不若一丁字〕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之四:“武门两石弓,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丁字不识〕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 丁字不识称农夫。”

〔空腹无丁字〕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词语不识一丁】  成语:不识一丁汉语词典:不识一丁

猜你喜欢

  • 亲舍云飞

    同“白云亲舍”。元 龚璛《次韵郑佥事送干寿道之慈湖长》:“亲舍云飞千里白,客篷雨涨一川黄。”

  • 倒屦迎门

    同“倒屣迎宾”。唐孟简《咏欧阳行周事》:“詹生喜言旋,倒屦走迎门。”

  • 六州铸

    同“六州铁铸”。清 刘履芬《琐窗寒.秋海棠》词:“泪霏霏粉匀露槎,六州铸出相思错。”

  • 朝宗

    451 ① 诸侯朝见天子。《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夏见曰宗。”汉郑玄注:“宗,尊也,欲其尊王。”【词语朝宗】   汉语大词典:朝宗

  • 情钟

    情之所钟,指富于感情者。钟:聚。《世说新语.伤逝》:“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词语情钟】   汉语大

  • 金人辞汉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明帝景初元年,徙长安诸钟虡、骆驼、铜人承露盘。盘拆,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垒。”又《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或泣,因留灞垒。”唐

  • 嫠纬之忧

    同“嫠妇之忧”。宋朱熹《与赵帅书》之一:“不审囊封入告,当复以何为先?区区愿窃闻之,以宽嫠纬之忧。”见“嫠不恤纬”。宋·文天祥《癸亥上皇帝书》:“臣何敢追尤往事,上渎圣聪,独方来计,则~,不能忘情焉。

  • 堕地甑

    同“堕甑”。清赵翼《金二雅绘禊游图集兰亭字为序长卷索题戏书其后》诗:“破之片片堕地甑,贯之缕缕入扣丝。”

  • 悬鹑

    《荀子.大略》:“子夏贫,衣若悬鹑。”鹌鹑毛斑烂而尾秃,象补绽百结。后因以“悬鹑”比喻衣裳褴褛,破烂不堪。唐.白行简《李娃传》:“被布裘,裘有百结,褴褛如悬鹑。”宋.赵蕃《大雪》诗:“鹑衣百结不蔽膝,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风慢慢吹拂,江面水波平静。 形容水上风平浪静的情景。语出宋.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李渔《十二楼.合影楼》:“时当中夏,暑气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