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胶柱鼓瑟

胶柱鼓瑟

胶(jiāo交):用胶粘住物件。柱:瑟上用来拧转丝弦的短轴。瑟(sè色):古代弦乐器,象琴。 此典指蔺相如对赵孝成王说:赵括死读兵书,不会灵活运用。如瑟上的柱被用胶水粘住,不能拧转丝弦,不能调动,只能发出死板不变的声音。后以此典比喻只知道死守成法,不能灵活运用。战国时,赵惠文王去世,他儿子赵孝成王继位。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国与赵国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对抗作战,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已患重病,赵王派遣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应战。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也不理睬。赵王听信秦国间谍散布之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国害怕的,就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孝成王因此用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凭名声使用赵括,象是用胶水胶粘瑟上的弦柱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的书,不能随机应变。”赵孝成王不听,仍旧任命赵括为将。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遭到惨败,丧师数十万,赵括也被秦军射死。此典又作“胶柱调瑟”。

【出典】: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6:“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通“拒”,对抗)长平,时赵奢(赵国名将,秦军进攻阏与〔今山西和顺〕,赵奢大破秦军,因功封马服君)已死,而蔺相如病笃(重),赵使廉颇(赵国名将,赵惠文王时任上卿,屡次战胜齐、魏等国。长平之战,他坚守三年,后因赵孝成王改用赵括为将,被秦军打败。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奔魏大梁。后老死于楚)将攻秦,秦数(shuò朔,屡次)败赵军,赵军固璧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jiàn箭,间谍散布谣言)。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zhuàn赚,书本),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例句】:

汉·刘安等撰《淮南子·齐俗》:“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由胶柱而调瑟也。” 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唐·欧阳询等辑《艺文类聚》卷66引晋·鲁褒《钱神论》:“而子尚质,而子守实。无异于遗剑刻舡,胶柱调瑟。” 清·曹雪芹《红楼梦》51回:“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胶柱鼓瑟乎!”


连动 用胶将柱沾住,使瑟不能调节音调。比喻拘泥成规,不知变通。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宋儒于理不可解者,皆臆断以为无是事,毋乃~乎。”△贬义。多用于指处事拘泥固执,不灵活变通。→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泥古不化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 反经行权通权达变。也作“胶柱调瑟”。


【词语胶柱鼓瑟】  成语:胶柱鼓瑟汉语词典:胶柱鼓瑟

猜你喜欢

  • 碧翁翁

    源见“碧城”。又宋 陶穀《清异录.天文》:“晋出帝不善诗,时为俳谐语,咏天诗曰:‘高平上监碧翁翁。’”因以“碧翁翁”戏称天公。清 梁章鉅《浪迹丛谈.喜雪唱和诗》:“〔吴笏庵〕又叠韵云:……试为举头应更

  • 怜香惜玉

    旧以香与玉比女子之美,“怜香惜玉”亦用作爱好女色之辞。详见“惜玉怜香”条。并列 比喻对女子十分怜爱、关怀。《闽都别记》12回:“六妹答曰:‘那几个不过也是玩笑,那敢伤害贵体。只是不十分~,可恨矣!’”

  • 天女支机

    源见“乘槎”。指传说中天上织女用以支撑织布机的石头。清 丘逢甲《三叠〈秋怀〉韵》之二:“海神连弩邀秦辇,天女支机落汉槎。”

  • 素女弦

    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太帝(即泰帝,太昊伏羲氏)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素女拨五十弦而歌,太帝悲不能止,遂破瑟为二十五弦。后因称悲愁的乐曲为“素女弦”、“五十弦”

  • 姮娥奔月

    同“嫦娥奔月”。周咏《泣红亭小说题词》诗之一:“终古姮娥奔月悔,只今蓬岛返魂难。”

  • 坐树

    同“坐树不言”。隋李德林《天命论》:“自古明哲,虑远防微,执一心,持一德,立功坐树,上书削稿,位尊而心逾下,禄厚而志弥约。”【词语坐树】   汉语大词典:坐树

  • 东山芳意

    参见:东山趣

  • 黄霸治郡

    《汉书.黄霸传》:“有诏归颍川太守官,以八百石居治如其前。前后八年,郡中愈治。是时凤皇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天子以霸治行终长者,下诏称扬曰:‘颍川太守霸,宣布诏令,百姓乡化,孝子弟弟贞妇顺孙日以众多

  • 庭前玉树

    同“庭阶兰玉”。明袁宏道《答蹇督抚》:“庭前玉树,宁借蕊于凡条;池上凤毛,偶学飞于野鹜。”

  • 虎变

    《周易.草卦》:“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唐.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周易》中有“大人虎变”之语,形容虎身花纹斑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