佷山县
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为兴山县。后复为佷山县。隋开皇八年 (588) 改为长杨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清江北岸。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舆山县。寻复旧。隋开皇八年(588年)改置长杨县。
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三十六里州衙坪。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 (280) 改为兴山县。后复为佷山县。隋开皇八年 (588) 改为长杨县。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清江北岸。属武陵郡。东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舆山县。寻复旧。隋开皇八年(588年)改置长杨县。
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土拉河上源附近之汗山。《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师讨匈奴,“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古山名。在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破匈
即今四川万源市南一百四十里固军乡。清时有经制外委驻此。
即今广西邕宁县东北长塘。清雍正《广西通志》卷20南宁府宣化县:东去水路“东瓜塘十里至长塘”。
即今湖北宜昌县西四十八里长江南岸三斗坪镇。嘉靖《归州志》卷1:三斗坪在“州东一百里”。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西南部、长江西陵峡南岸。面积178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黛狮,人口 3930。1
一名王舍城。 南北朝时期西域哒国都城,在今阿富汗北部伐济腊巴德。《魏书·西域传》:哒国 “其王都拔底延城, 盖王舍城也。 其城方十里余,多寺塔,皆饰以金”。
秦置,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一说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汉改置湔氐道。古县名。本湔氐地,秦始皇时置县,治今四川省松潘县西北,属蜀郡。西汉改置为湔氐道。
①在今江苏仪征市南滨江。明隆庆《仪真县志》卷2:“白沙洲,城外滨江。地多白沙,故名。”②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南长江中。《清一统志·武昌府》:白沙洲“对陈公套,土壤甚沃”。竹木贸易亦盛。在今江苏省仪
①亦名龙门江。在今广西钦州市南龙门港镇。《方舆纪要》卷104钦州:龙门江在“州南六十里。《志》云:安京山之阴有涌沦江,南经州南四十里亦曰罗浮水,又南曰龙门江,两山对峙,形势若门,……嘉靖二十八年,安南
北宋建隆元年 (960) 改弘农县置,为虢州治。治所即今河南灵宝市。至道三年 (997) 改为虢略县。古县名。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弘农置,治今河南省灵宝市,为虢州治。至道三年(997年)改名虢略
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阳朔二年(前23)封楚孝王子回为侯国。东汉改为阴平县。西汉阳朔二年(前23年)封楚孝王子回为阴平侯,置阴平侯国,治今山东省枣庄市西南阴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