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军政部

军政部

官署名。民国十七年置,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掌管军事行政事务。设总务厅、审查处、陆军署、海军署、航空署、军需署、兵工署。设部长一人、次长二人。民国十八年海军设部,直属行政院。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 设置, 隶属于行政院。管理全国陆军行政事宜。部内设总务厅,陆军、航空、军需、兵工四署及审查处,分掌部务。军政部各署根据业务情况,其编制并不划一。陆军、军需两署之下设司,陆军署有军衡、军务、军械、交通、军医、军法六司,军需署有会计、储备、营造、审核四司,司下又设科;航空与兵工两署设科,航空署设文书、管理、军务、航务、教育、机械六科,兵工署设总务、设计、检验、监查四科及兵工研究委员会、兵工材料委员会。凡属军用的工厂、仓库、飞机等,均由军政部有关的署直接管理。此外,军政部成立时还设有海军署,不久改为海军部,直隶于行政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军政部由军事委员会兼辖,其内部组织有所调整,设总务厅、军务司、机械化司(后来裁撤)、马政司、交通司、军法司、兵役署、军需署、兵工署、军医署、会计处、军粮总局、城塞局、荣誉军人总管理处、荣誉军人生产管理处、点验委员会等。设部长一人,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各一人,主任参事一人,参事六人,部附二十人至四十人,主任秘书一人,秘书四人至十一人,厅长一人,署长四人,司长十四人,处长十二人,视察主任一人。兵役署、军需署、军医署则各设副署长一人,兵工署设参谋一人。又军政部及各厅司署处,设主任秘书、秘书、副官、科长、组长、主任科员、军法官、视察员、看守长、看守员、译电员、会计员、统计员及其他军用文官、技术员等,分任事务,且因事务上之必要,得聘用顾问与专门人员并得临时呈准增设额外人员。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底,军务司扩大为军务署,兵役署由军政部划出,成立兵役部。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军政部裁撤、另行组织国防部。

猜你喜欢

  • 北院将军

    官名,辽朝置,属北面官,掌部族军马及征战。见《辽史·百官志一》,参看“北院”条。官名。辽置, 见“北院详稳司”。

  • 銮仪卫

    官署名。清朝掌管帝后车驾仪仗之机构。顺治元年 (1644) 承明制置锦衣卫,设指挥使等官。二年 (1645) 更名銮仪卫。四年罢指挥使等官,设銮仪使、冠军使等。五年定为正二品衙门。掌供奉帝后祭祀、朝会

  • 司宪中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司宪司长官,员二人,佐大司寇卿制订刑法,并依据刑法决定罪犯刑罚轻重。下设司宪上士、司宪中士、司宪旅下士以佐其职。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宣帝即位

  • 即斥责,为官员惩罚方式之一。战国时秦施行于犯有一般过失的官吏。如粮仓有洞,即“谇”粮掌负责官吏,见《睡虎地秦墓竹简·效律》。

  • 扬州行省

    即“江淮行省”。

  • 司戎大夫

    官名。即兵部郎中,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兵部郎中。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兵部郎中为司戎大夫。咸亨元年复旧。见《通典·职官五·兵部尚书》、参看“兵部郎中”条。

  • 威武将军

    官名。北魏始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为第六品中,二十三年改第七品上。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政权置,五品。崇祯十六年 (1643) 于襄阳定制,中营制将军下设正、副、左、右四人,左营制将军下设一人,

  • 佽飞将军

    官名。南朝梁置,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普通六年(525) 改为武职三十四班中的八班。陈沿置,拟八品,比秩六百石。武官名。南朝梁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第三班。陈沿置,秩

  • 右侍极

    官名。即右散骑常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右散骑常侍。官名。唐置,属中书省,见“侍极”。

  • 镇夷中郎将

    官名。东汉末置。张鲁割据汉中,东汉政权力不能讨,拜张鲁为此,一说名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见《后汉书·刘焉传》。官名,东汉末年献帝置。《后汉书·刘焉传》:“朝廷不能讨,遂就拜(张)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