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①官称。西周至战国为天子、诸侯所置执掌军政的高级长官。秦、汉为中央高级官员的尊称,位次三公。如太常(奉常)、光禄勋(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典客)、宗正、大司农(治粟内史、大农令)、少府、执金吾(中尉)等号称九卿,又与将作大匠、太后三卿、大长秋等并号列卿,本骑将军、卫将军等居其上,号上卿。南北朝逐渐入衔,成为正式官称,如梁、陈置太常、宗正、司农、太府、少府、太仆、卫尉、廷尉、大匠、光禄、鸿胪、太舟十二卿,北齐名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九寺正副长官为卿,少卿,历朝因之,皆为高级事务官员,职权较汉为轻。而六部尚书亦或称卿,仍用古意。元、明诸寺、司,清朝诸寺及内务府所属上驷、武备、奉宸等院皆得置卿、少卿,品秩高低不等。②爵称。西周至战国王室与诸侯国爵制,公以下、大夫以上为卿,诸侯国初分上、下两等,后分上、中、下三等。因其所属国之大小,地位又有差别。③即君。《广雅·释诂一》:“卿。君也。”


官名。夏商周三代都有三公九卿,又有六卿。周代的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汉代九卿为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魏九卿与汉同。晋代除置与汉魏相同的九卿外,还有将作大匠卿、太后三卿、大长秋卿。南朝宋齐及梁初皆沿旧制,梁武帝天监七年置春夏秋冬四卿,而又各包括三卿,共十二卿。北魏以太常、光禄勋、卫尉称三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六卿,并各有少卿。北齐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为九卿,且有少卿和丞。隋与北齐同。唐代九寺卿各一人,少卿各二人。见《通典·职官七·总论诸卿》。其后各代也多置卿,至清末废。

猜你喜欢

  • 朱爵司马

    官名。东汉置,属卫尉。领员吏四人,卫士一百二十四人。主皇宫南掖门。武官名,东汉置,掌北宫南掖门,俸比千石,属吏四人,卫士一百二十四人。见《后汉书·百官志》。

  • 良酝署令丞

    官名。隋改北齐清漳署为良酝署,属光禄寺,有令及丞,所属有掌酝五十人。唐沿置,令丞掌管供酒,所属有府三人,史六人,监事二人,掌酝二十人,酒匠十三人,奉觯一百二十人,掌固四人。宋光禄寺有内酒坊与法酒库使,

  • 保善大夫

    金朝太医阶官名。二十五阶之第七阶,秩从五品上。官名,也是官阶名。金朝的太医官,自从四品始,以下分为(二)十五阶。从五品上,称保善大夫。见《金史·百官一》。

  • 检法案

    官署名。宋朝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皆设,掌检详条法事宜。

  • 太孙詹事

    官名。《南齐书·郁林王纪》:“太孙詹事沈文季为护军将军”。当时因皇太子早逝,立皇太孙为储君,居东宫。故东宫官属皆冠“太孙”名。职掌同“太子詹事”。

  • 养济院

    唐玄宗开元(713—741)中置,给两京乞儿廪食,使居之。宋朝沿置。明朝初年亦令天下广置,收容、周济贫人。

  • 玉匠局

    官署名。元朝置,设于世祖至元三年(1266),用正七品印,掌各路玉匠造作。十五年,改为玉局提举司。官署名。元至元三年置,掌琢磨匠人,用正七品印,十五年,改为玉局提举司。

  • 伯使

    吏名。汉朝置。掌为诸官驱使清路。小吏名,汉置。1、掌侍夜间在台值班的尚书。《后汉书·钟离意传》:“帝每夜入台,辄见崧,问其故,甚嘉之,自此诏太官赐尚书以下朝夕餐,给帷被皁袍,及侍史二人。”注:“蔡

  • 兵部总部

    官署名。明初兵部属部之一。洪武六年(1373)始置,掌武职选授、升调、袭替、功赏之事。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三人。十三年,改设主事一人。二十二年改称司马部,二十九年改为武选清吏司。

  • 掌徒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有司圜中士六人,下士十二人,掌理聚集不良的莠民加以感化,凡为害乡里的,不让他们戴帽子,只用黑巾蒙头,罚他们服劳役。北周依《周礼》之制置掌徒中士,正二命。掌徒下士,正一命。属秋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