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

地方行政区划名。古代称邦畿千里之地为县。春秋时期,秦、晋、楚等大国常于新兼并得的土地置县。其后,逐渐推广到内地。王畿内都邑为县,诸侯境内之地亦置。新兼并得边远地置郡,郡虽大于县,地位却低于县。战国时期,边远地区的郡下始置县,逐渐形成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确立郡县制,以郡统县,为后代因袭。秦汉时期,万户以上县置令,不及万户的县置长,皆以丞、尉为长吏。唐朝县隶于府(或州),分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皆置令,以丞为副。五代以后,或隶于府(州)、军、监、厅。宋朝多以京朝官主其事,称知某县。元朝置达鲁花赤,以县尹为副。明清置知县。


1、行政区划名。东周前期秦、晋、楚等国在边境置县,带有防御性,后内地也置县。东周后期各国在边郡置县。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每郡下辖数县。汉承秦制,其后历代皆置。

2、帝王所居之地。古代帝王所居之地称“畿”,也称“”。《礼记·王畿》:“天子之县内。”

猜你喜欢

  • 拱卫大夫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定武臣及内侍阶官名,改四方馆使、昭宣使置,正六品。武阶官名。宋政和中改四方馆使为拱卫大夫,秩正六品。

  • 典扇

    杂任职名。唐于左春坊内直局置,员额八人,掌东宫伞扇。伞与扇都是一种仪仗。

  • 京兆府司竹院

    官署名,金朝置,掌薅养竹园採斫之事。其官有管勾一员,从七品。司吏一人。监兵百人,供劳役。见《金史·百官二》。

  • 骑马丞

    官名,秦置,属太仆。入汉因之,为骑马令副贰,主皇帝乘马。东汉省。官名,为“骑马厩丞”的简称,秦汉皆置,属太仆,为骑马厩的副长官,佐骑马厩令掌养天子骑马。参看“骑马厩”条。

  • 内侍省都知

    官名统称。即宋朝内侍省左班都知与内侍省右班都知。

  • 治狱使者

    官名。《汉书·外戚传》有治狱使者,可能是汉代廷尉临时派遣的治狱之官。

  • 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

    官名。清末禁卫军训练大臣正式衔名。详见“禁卫军训练大臣”。

  • 赞书

    周朝天子诏文,若后代之诏书。《周礼·春官·御史》: “掌赞书。”郑玄注: “王有命,当以书致之,则赞为辞,若今尚书作诏文。”官名。丁巳七年(公元1857年)五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开始独立行动时有翼殿

  • 典鱼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渔人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水中大夫属官,正二命。下设典鱼下士以佐其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参见“渔人”。

  • 县伯

    ①爵名。晋朝、南北朝、唐朝常为“开国县伯”省称。金朝初年置,位郡侯下,正、从四品,章宗承安二年(1197)改郡伯。②官署名。西魏、北周置,属地官府民部。以县伯中大夫为长官,下设小县伯下大夫、小县伯上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