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司农

大司农

①官名。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大农令置。简称大农。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掌管全国租赋收入和国家财政开支,凡百官俸禄、军费、各级政府机构经费等由其支付,管理各地仓储、水利,官府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经营,调运货物,管制物价等。有丞二员,部丞若干员。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边郡的农都尉等屯田官员,亦皆属之。新莽先后改名羲和、纳言。东汉复故,机构减省,置丞、部丞各一员,属官有太仓、平准、导官三令丞,余皆罢省。地方都水、盐铁等官划归郡县主管。原属少府管理的帝室财政开支则并归大司农。三国沿置。魏三品,当时在诸郡县置有典农中郎将、校尉、都尉等屯田官,亦皆属之。西晋领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三品。东晋南北朝国家财政归尚书省主管,大司农或置或省,所掌惟仓储园苑及供膳之庶务。晋哀帝时曾省并都水台,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复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省,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复置,三品。丞一员。领太仓、导官、籍田令丞。梁改名“司农卿”。北魏仍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上,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三品。北齐改名“司农卿”。金朝复置,掌管农政,兼监察各地官吏,为司农司长官,正二品。属官有司农卿三员,司农少卿三员。又领各路行司农司。元朝仁宗皇庆二年(1313)置四员,为大司农司长官,管理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从一品。属官有卿二员,少卿二员,丞二员。② “户部尚书”别称。


1、官名。在秦朝和西汉初称治粟都尉,掌钱谷货币。汉景帝后元年改称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称大司农。王莽时又改称羲和,后来又改称纳言。有两丞,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另外,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及騪粟都尉,也属大司农。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书·王莽传》。

2、在东汉,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及边郡诸官的钱粮调度等。大司农的长官称卿,一人,俸禄中二千石;丞一人,俸禄比千石;部丞一人,俸禄六百石。属官有太仓令丞各一人,平准令丞各一人,导官令丞各一人。原先属大司农的郡国盐官、铁官等,在东汉改属郡县。原属大司农的雒阳市长、荥阳敖仓官等,在东汉改属河南尹,并省去均输等官(见《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光武帝纪》:“以太仆赵憙为太尉,以大司农冯勤为司徒。”《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秋七月癸巳,以大司农邓彪为太尉。”三国曹魏改称司农;南朝梁改称司农卿,又称春卿;北齐称司农寺卿,掌农功仓库。隋唐沿置;唐曾改称司农、司稼,掌仓储。明设司农司。清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农。

猜你喜欢

  • 制用司郎中

    官名。清末度支部制用司主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三人,正五品,奏补。掌管本司事务。

  • 十六尉

    武官名的合称,隋置,即武骑尉、屯骑尉、骁骑尉、游骑尉、飞骑尉、旅骑尉、云骑尉、羽骑尉、建节尉、奋武尉、宣忠尉、绥德尉、怀仁尉、守义尉、奉诚尉、立信尉。参看《通典·职官·武散官》。

  • 齐右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天子护卫官。《周礼·夏官》: “齐右,下大夫二人”,“掌祭祀、会同、宾客,前齐车。王乘则持马。行则陪乘。凡有牲事,则前马”。官名,周设此官,掌祭祀会同宾客等事时,

  • 大都河间等路都转运盐使司

    官署名。蒙古国初期,立河间税课达鲁花赤清沧盐使所,后创立运司,立提举盐榷所,又改为河间路课程所提举沧清课盐使所。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改为都提领拘榷沧清课盐所。至元二年(1265),以刑部侍郎、

  • 中部督邮

    官名。汉朝督邮为郡府属吏,职司监察诸县,地位重要。督邮分部设置,故其职名又冠于中、东、西、南、北之称。十六国北凉亦置,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丹哈拉和卓第九六号墓出土《中部督邮残文书》。官名,汉置,掌

  • 屯头王

    王名。汉时匈奴有屯头王。《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荻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

  • 司度中士、下士

    官名。北周始置司度之官。有司度中士,正二命;司度下士,正一命。掌司度的标准。属冬官府匠师中大夫。

  • 将军大夫

    春秋战国大夫出任将军职者。《管子·立政》: “将军大夫以朝。”宋翔凤注: “将军大夫,是大夫为将军,乃上大夫也。《墨子》亦有将军大夫之名。”

  • 钦命文衡总裁

    官名。太平天国朝上职官。天历己未玖年(1859),改革科举,废掌考各官而设。分正、又正、副、又副,共四人,为主持天试(京试)的主考官。下设副总裁,正、副总阅,磨勘和阅文官。协理考试事宜。亦主武考、下统

  • 集贤殿书院判院

    官名。唐朝中书省集贤殿书院置一员,以学士年高者为之,掌判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