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内务府三旗

内务府三旗

清代以上三旗包衣人组成,供皇宫兵卫、体役之需。京师内府三旗,初隶领侍卫内大臣,后统于总管内务府大臣。每旗设5参领、5满洲佐领、6旗鼓佐领,正黄旗加设2朝鲜佐领,正白旗加设1回人佐领(又加设一“番子佐领”,后改由健锐营管辖)。在36佐领、30*内管领中,共设马甲5千余。又将参领集于一处,设立办事公所,择骁骑校、领催等办理文案。是为内府骁骑营,以守卫、值宿外廷武英殿等31处。内府护军营,亦顺治(1644—1661)时设,递嬗统于领侍卫内大臣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之间,护军多时可达千余,以宿卫内庭顺贞门等12宫门。此外,又设内府前锋营等。包衣兵职为入守禁廷、出司警跸。又以满洲、蒙古、汉军等包衣人丁编成内管领各组织。除以管领下人丁披甲、授官而外,无论男女老幼皆以支钱粮,皆服役于皇家。又以蒙古包衣人于张家口外设立三旗牧群,以管理牧养牛马。盛京三旗,设3佐领,只设马甲近700,司守故宫,司押贡物进京,后统于该处所设内务府总管。内务府三旗生计,优于外八旗之一般旗户。

猜你喜欢

  • 奢寅

    ?—1626明末四川永宁土舍。彝族。永宁(今四川叙永县西南)宣抚使※奢崇明之子。天启元年(1621),与父一起请出马步兵两万援辽,获准后欲乘明廷无暇南顾之机,据蜀自固。九月,遣部将樊龙、樊虎、张彤等领

  • 打糕

    朝鲜族传统食品。流行于延边等地区。是朝鲜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客祭祀等必备之珍馔。制法;先将糯米洗净泡发后,放在笼屉内蒸熟,取出倒在木槽或木臼里,用木槌打成糕团。在打制过程中,要不时将木槌蘸水,以免

  • 汉十六大将军

    十六国时期汉国置。嘉平四年(314),汉主刘聪定百官,置丞相等七公,设辅汉等十六大将军。此称源于《资治通鉴》,然其所列有辅汉、都护、中军、上军、抚军(《晋书·刘聪》作“辅军”)、镇、卫、京、前、后、左

  • 苑川

    古地名。即今甘肃榆中县大营川地区。以汉置牧师苑于川内,故名。又以在汉勇士县境内,亦名勇士川。原为鲜卑莫侯氏居地。约东晋初,鲜卑乞伏述延(西秦国君乞伏国仁曾祖)破该部,迁居于此。其孙乞伏司繁立,于东晋废

  • 大王院

    契丹王朝中央官署名。为北、南大王院的统称。契丹开国前,※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各部置※夷离堇,《辽史·国语解》称:“夷离堇,统军事大官,会同初,改为大王。”※耶律阿保机以核心部落迭剌部夷离堇之职称帝开国

  • 斡剌纳儿

    蒙古尼伦诸部之一。又作斡罗纳儿、斡耳那、斡罗那、斡鲁纳台、斡罗纳兀惕。与成吉思汗同宗。为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儿帖该长子斡剌纳儿之后裔。蒙古国开国功臣巴歹、启昔里(乞失里黑)即属此部,宋嘉泰三年

  • 卓索图盟

    清内蒙古诸盟之一。因所辖喀喇沁左、中、右翼3旗和土默特左、右翼2旗及后附的喀尔喀左翼旗、锡埒图库伦旗,在土默特右翼旗(今辽宁朝阳)境内卓索图地方会盟,故名。位于今辽宁省西部,内蒙古昭乌达盟南部,大凌河

  • 俄囊尊蒙

    吐蕃※达布聂西赞普(松赞干布之祖父)时大臣。曾创议并制造升、斗及秤,以称粮油。此前吐蕃无交易之信物标准。自是使吐蕃产生衡量之制,对促进吐蕃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故藏史称其为※“吐蕃七良臣”之第三位。

  • 八百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元边疆地区军政机构。至顺二年(1331)置,隶云南行省。司治今泰国清迈。所辖八百媳妇诸部即今傣族先民,皇庆元年(1312)受招抚,大小首领屡向元廷纳贡,请置官守,因设此机构,以土官昭练为宣慰使都元帅。

  • ①傣语音译,意为“田”,除泛指水田外,又是旧时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计算土地面积和交纳官租数额的单位名称。每“纳”约相当于四分之一市亩。 ②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区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区的纳西族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