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古八部

古八部

①契丹初兴时部落总称。一说“八”为泛指,非实数,东北古代民族多此用法,如室韦八部、敌烈八部、婆里八部等。一说即奇首八部,“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辽史》卷32)或“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卷37)八部名称,诸史多载,颇有歧异。其中以《魏书》为最早,该书《显祖纪》记为※具伏弗(《勿吉传》为“具弗伏”,《契丹传》与《辽史·营卫志》为“伏弗郁”。) ※郁羽陵(《契丹传》与《辽史》为“羽陵”。)※日连、※匹黎尔(《契丹传》和《辽史》记为“匹絜”和“”两部, 《册府元龟》和《通典》为“匹黎”。)※叱六手(“手”为“于”或“”之误, 《契丹传》与《辽史》记为“吐六于”, 《北史·契丹传》记为“吐六干”,《通典》记为“比六干”。)※悉万丹(《辽史·世表》记作“万丹”。)※阿大何(《勿吉传》记为“拔大河”,《契丹传》与《辽史》记为“何大何”。)※羽真侯(《契丹传》与《辽史》无此部)。 ②指契丹开国前的一段历史时期。史家一般将契丹建国前后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古八部为第一时期,相当于东晋永和元年(345)前后至唐贞观元年(627)前后(一说隋、唐之际,618年前后)。时契丹活动在土河(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以北,潢河(今西喇木伦河)流域一带。这时契丹人畜渐旺,部落益增,开始为世所瞩目,见诸于史载。

猜你喜欢

  • 准噶尔

    蒙古旧部名,意为“左翼”,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首领以绰罗斯为姓,故又名“绰罗斯部”。一说其首领是元臣孛罕后裔,始祖为明代瓦剌太师※也先次子额斯墨特达尔罕诺颜。原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和塔尔巴哈台以

  • 胡土虎

    见“忽都虎”(1489页)。

  • 骆田

    骆越人耕作的稻田称谓。古时居于交趾一带的骆越人利用江河潮水的涨落而垦种之稻田,据《水经注》引《交州外域记》云:“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骆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

  • 朱弩佉苴

    南诏军士名。南诏国王及诸镇大军将随身护卫亲兵,系从※罗苴子中挑选的优秀者,手持红色弓弩,腰扎皮带,因而得名。

  • 拖雷

    ?—1232或1233蒙古国宗王。又译图类。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四子,※忽必烈之父。尊称“也客那颜”或“兀鲁黑那颜”,意为“大官人”。南宋开禧二年(1206)蒙古国建立后分封时,得民户5千。英武有

  • 噶玛兰

    高山族语音译。台湾地名。亦作哈仔难、甲子兰、蛤仔兰等。位于台湾东北部,今称宜兰。为“三十六社土番之地”。清统一台湾后,大陆移民多次欲深入此地开垦,都因遭当地高山族人的反对而入垦未成。嘉庆(1796—1

  • 吉林府

    清府名。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光绪八年(1882)置,治今吉林省吉林市。东至嵩岭(即张广才岭)敦化县界,西至石头河子伊通州界,南达那尔轰岭围山界,北至巴彦鄂佛罗边门(即法特哈门)外伯都讷厅界。古为肃慎地。

  • 汉龙关

    参见“八关”(22页)。

  • 西夷校尉

    有称“西蛮夷校尉”。晋时于蜀地设置治理少数民族的职官。晋时益州一带之羌夷“叛服无常”,朝廷为了更有效地镇摄和管理当地少数民族,故设其职。《华阳国志·大同志》亦载:“以蜀多羌夷,置夷府,以平吴司张牧为校

  • 关市

    汉与匈奴在边地的互市。始于冒顿单于(前209—前174年在位)时,汉高帝九年(前198),遣刘敬奉宗室女妻单于,结和亲后,即通市。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因战事一度中断。景帝五年(前152),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