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宣尉司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下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3,即:※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今前藏、后藏、阿里及以西拉达克地区)、※吐蕃等处(今甘肃、青海及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吐蕃等路(今四川、云南及西藏东部藏族聚居地区)。 《元史·世祖纪九》载:至元二十年(1283)七月,“命按察司照刷吐蕃宣慰司文卷。”此指吐蕃全境,对三处宣慰使司之泛称。
元代宣政院所辖地方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下辖宣慰使司都元帅府3,即:※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今前藏、后藏、阿里及以西拉达克地区)、※吐蕃等处(今甘肃、青海及四川西北部藏族聚居地区)、※吐蕃等路(今四川、云南及西藏东部藏族聚居地区)。 《元史·世祖纪九》载:至元二十年(1283)七月,“命按察司照刷吐蕃宣慰司文卷。”此指吐蕃全境,对三处宣慰使司之泛称。
见“土鲁番”(68页)。
元明傣族土司名。《元史》无载。据《明史·地理志》卷41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条载:“又有元耿冻路,至正七年(1347)正月置,又有耿当、孟弄二州,亦元末置。洪武十五年(1382),俱省入车里。”治所即今云南
清朝将领。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人。乾隆二十年(1755)附清。二十二年(1757),随清军征阿睦尔撤纳,以功获卓哩克图巴图鲁号,授二等侍卫。二十五年(1760),受命徙居伊犁,统辖自哈萨克、布鲁特(今柯
旧时羌族崇拜的神祗。羌族崇拜白石,传说原居西北草原的古羌人在被迫迁徙中,有一支到达川青交界的补尕山,被敌兵追赶甚急,幸有羌人祖先天女木吉卓从天上抛下3块白石,变成3座大雪山,阻止追兵前进,羌人乃得南下
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蒙古语称“塔拉贺格日古”。起源于古代萨满教跳神。蒙古族尚白,故萨满穿白衣,手持白色单鼓,其徒弟手持红色单鼓,手舞足蹈,口唱萨满教歌词。后来演变为民间鼓舞,形式多样化,有手持八鼓、四
吐蕃君主称号。亦作赞府、篯逋。《新唐书·吐蕃传》:“其俗谓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藏史称“赞普”为“btsan po”、“btsadpo”,汉译作“天子”。一说6世纪时,囊日松赞(吐蕃王
原西藏地方政府所辖专区级行政机构之一。公署设日喀则。有四品僧俗官员各一人,兼任该宗宗本。辖后藏13个宗。191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将该班禅辖区置于噶厦政府下,设“基宗”管理之。1952年十世班禅返回西藏
古县名。西汉置,为辽东郡领18县之一。治所故址为今辽宁丹东市东北叆河尖村古城(一说即九连城)。高句骊在壮大过程中曾多次袭击该县。西晋后废。
契丹民族所信奉的一种福神。《辽史·国语解》释:“福神名。其神所临之国,君能建极,孚于上下,则治化升平,民享多福。”《太祖纪》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年(915),“君基太一神数见,诏图其像。”太一神源于
见“哈儿速卫”(1638页)、“哈失卫”(16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