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家庭公社

家庭公社

原始社会中后期由若干血缘近亲家庭组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单位。萌芽于母系氏族晚期,普遍存在于父系氏族制阶段。在母系氏族繁荣期,氏族内划分出若干个母系大家庭公社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单位,实行平均分配,民主管理,生产资料仍归氏族所有。男子实行从妻居婚,同妻子组成对偶家庭,惟不算妻方氏族的成员。随着生产的发展,男子在社会和生产中的地位提高,不愿再屈居妻方,转而将女子娶回家,于是,从妻居的对偶婚变为从夫居的对偶婚,母系家庭公社随之演变为父系家庭公社。父系家庭公社前期,生产资料仍为公有或集体占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单个的对偶家庭只是共同生活的细胞。家庭成员之间民主气氛较浓,男家长虽组织生产和主持宗教祭仪,享有较高地位,而父权尚不突出。到父系家庭公社后期,由于公社内私有制成分增多,个体家庭逐渐将牲畜、收获物、住宅等变为自己的私产,家族共耕地也演化为私有伙耕地,从而导致家庭公社分裂瓦解。有学者将前期的父系家庭公社称为民主型,后期的称为父权型或家长制家庭公社。家长制家庭公社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家庭成员包括被收养人和奴隶;二是父权突出,家长可以支配全家成员,对家内奴隶拥有绝对权力。孕育于家庭中的奴隶制表明,此类家庭公社的一只脚已开始迈入阶级社会门槛。家长制家庭公社并非普遍必经的阶段,有的族群由父系家庭公社向农村公社演进,再过渡到阶级社会。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我国拉祜族保留着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双系大家庭公社,基诺、苦聪(拉祜族支系)、怒、勒墨(白族支系)、独龙、德昂、布朗、哈尼、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达斡尔、蒙古、柯尔克孜、哈萨克、珞巴、僜人、黎族等,程度不同地存在父系家庭公社或残余。有学者根据上述民族家庭公社的特点,将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苦聪人、黎族的家庭公社视为依次递进的5种类型。

猜你喜欢

  • 昔阳亭

    春秋时白狄鼓氏都城。位于今河北省晋县西北。晋悼公(前573—前558年在位)时,白狄东迁,鼓氏进至今河北晋县西,建都昔阳亭。周景王十八年(前527),遭晋正卿中行穆子(荀吴)围攻,鼓氏食尽力竭而降,鼓

  • 铁乖温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铁乖温为辽圣宗※兴圣宫下之一抹里。

  • 饶绛巴桑结贝

    1411—1485明代藏传佛教名僧。萨嘉派大德※绒敦玛微僧格之弟子。因博通众多佛典,故称“饶绛巴”(意为博通经论者),是后,藏传佛教称博通佛典者为“饶绛巴”,成为学位名。明正统十四年(1449),创建

  • 牛满江

    清代水名。一作钮满河。黑龙江北岸支流,在精奇里江东,前苏联称布列亚河。本为中国境内之水,其流域,唐代为黑水靺鞨分布区,此后为女真人居地。清咸丰八年(1858),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 扎库塔

    ①地名。满语意为“八”。清初东海虎尔哈部属城之一,又作札库塔城。位于今吉林省珲春城西120里,约在今嘎呀河入图们江口稍北西岸。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民众投归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赐给甲30副。同年十

  • 无文字女真译语

    见“女真译语”(147页)。

  • 拉瓦

    藏语音译,又称“德窝”或“然德”。旧时四川阿坝藏族牧区临时被雇佣的短工。雇主一般为牧主或比较富裕的牧民。被雇者主要从事割草、剪毛、揉皮子、赶毡等工作,由雇主供给伙食,并根据不同工种给予一定数量的酥油作

  • 背篓瑶

    见“布努”(462页)。

  • 沙苑

    地名。又称沙阜、沙海、沙窝。在今陕西大荔县南洛、渭二河间,东西80里,南北30里。西魏大统三年(537)十月,西魏丞相宇文泰利用地形特点在其东10里之渭曲,列阵设伏,大败东魏丞相高欢军,史称“沙苑之战

  • 庵罗

    突厥汗国可汗。又作庵罗。阿史那氏。※佗钵可汗子。隋开皇元年(581),父临终遗言传位于其兄木杆可汗子大逻便。因大逻便母出身微贱,部内不服,而庵罗母尊,素为部众敬重。纷乱中,统领汗国东部地区的摄图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