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麦干
清末撒拉族、回族反清起义领袖。一作俾西麦干。青海循化(治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平民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马古禄班率众起义,围攻循化城,兵败,被解送兰州杀害。参见“河湟事件”(1509页)。
清末撒拉族、回族反清起义领袖。一作俾西麦干。青海循化(治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撒拉族。平民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与※马古禄班率众起义,围攻循化城,兵败,被解送兰州杀害。参见“河湟事件”(1509页)。
?—344或345东晋时宇文部首领。又作宇文归。系鲜卑化之匈奴人。咸和八年(333),逐杀宇文乞得归而自立。为慕容皝所攻,惧而请和。皝于其地筑榆阴、安晋二城而还。咸康二年(336),结辽西鲜卑,段辽、
伊斯兰教世界向属民征收的一种牧业和商业税。又译扎尕提。税额占总收入的2.5%。19世纪60年代阿古柏侵入新疆后,在南疆各地也强行实施这一赋税制度,并将其税额提高至5%左右,又将每年征收一次改为每年收两
唐代吐蕃官名。藏文写作“gsanggi yi ge pa”,意为“机要文书”、“机密书记”。此职见于敦煌吐蕃古藏文文献伯字1089号卷子,其职有大、中、小之分。
官名。县丞为知县的佐官,分掌粮马、巡捕等事。秩正八品。明代亦在少数民族地区授当地头人为土县丞,令管理本辖区事务,守疆土,抚土民,修职贡,听征调,纳租赋,效忠中央王朝。颁给铜印、敕命,赐冠带,多数准世袭
元朝大臣。又译和鲁火孙、和鲁霍孙、火鲁火孙、火礼霍孙。蒙古人。世祖至元五年(1268),任翰林待制兼起居注。九年,谏言选汉官子弟入蒙古字国子学,习蒙古字。十年,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会同馆事,主朝廷咨访,降
焉耆贵族。焉耆王龙突骑支弟,王族龙姓。与兄有隙,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偕栗婆准等兄弟3人奔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城废址)投唐,后事迹不详。
古地名。地在今陕西米脂县西无定河川侧。俗称“李继仙寨”,相传为西夏太祖党项拓跋部首领李继迁故里。亦传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故乡。今山上古寨尚存。
?—397十六国时期后燕国君。鲜卑慕容氏。初封开封公。永康二年(397),国君慕容宝出征,受命留守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遭北魏袭击,城中无主,百姓惶惑,被立为主,闭门拒守,击退魏军。继遣军掩击谋叛之
参见“拨什库”(1377页)。
唐代佛教译经师。译言“日照”。中印度人。武则天在位(684—704)时至中国。擅长咒术。垂拱(685—688)中,先后居于东京太原寺、西京广福寺,译《华严经》入法界品、《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大乘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