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王公

王公

清代封爵统称。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和辅国公6等。原为对满洲贵族的专用封号。后亦用以封赠某些民族上层人物,有宗室、蒙古、回部(维吾尔)、唐古特(藏族)王公之分。宗室王公又称八旗王公,皆冠宝石顶,以补服翎眼为差次,统名曰八分王公,盖加九锡之意。其未入八分王公以及镇国、辅国将军,皆冠珊瑚顶。旧例,亲王嫡子封郡王,郡王以下嫡子皆递降一等封;亲王众子封辅国公,庶子封辅国将军,郡王以下递降同。康熙(1662—1722)中,以宗禄繁重,改亲王嫡子、众子封未入八分辅国公,郡王以次递减等。考以翻译、马步射技优者授以本爵,否则递相降等授爵。亲王、郡王世袭罔替,贝勒以下降袭,至辅国公后世袭。其未入八分辅国公以下,降至奉恩将军后世袭罔替。乾隆(1736—1795)更定,王、贝勒有勋劳者世袭;恩封者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未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未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皆世袭。其谱谍、序录子女嫡庶、官爵、婚嫁、俸秩、优恤诸事,由宗人府管辖。既有政治实权,且占有大量庄园和人丁,享有优厚俸禄,握雄厚经济实力。辛亥革命后被革除。蒙古、回部、唐古特王公是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因功勋卓著、或父祖劳绩而受荫封。其爵秩与八旗王公相同。蒙古王公有札萨克王公和闲散王公之分。札萨克又可分为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内札萨克指漠南蒙古各部。因其归附清朝最早,功绩最大,故受清廷眷顾也最多。尤其是科尔沁部王公,既与满族统治阶级谊联戚畹,又在长期征战中屡婴重寄,著立战功,是以亲王、郡王皆视其等级而加优。其授职司,编户比丁、俱与八旗蒙古王公无异。其谱系、封爵、会盟诸事悉隶理藩院旗籍清吏司。外札萨克是指喀尔喀、阿拉善、青海、科布多和新疆土尔扈特等各部。其爵秩等第,与内札萨克大致相同,唯王公之外,尚有汗号。谱系、封爵、降袭等诸事隶理藩院典属清吏司管辖。闲散王公既指归化城土默特、居京绰罗斯、察哈尔和硕特王公,也包括内外札萨克不在旗王公。定例:各旗札萨克,俱以王、贝勒、贝子、公充任,分世管和特简;都统以下员缺,令札萨克王公补授;每次会盟,各旗王公,无论管旗与否,不至者罚俸;凡奉差出兵,不亲身前往者革爵;临阵作战脱逃者革爵,佐领人丁籍没,倘能身先士卒力战而获胜,按功分赏;得知邻镇有警,不率甲兵应援者,王罚马百匹,贝勒、贝子、公70匹;王公诰敕,若因水灾失毁,准予补给。服饰照宗王之例,唯马缰不得用金黄紫色,内札萨克王以下,须各以班朝觐于避暑山庄,以备木兰行围。不论内外札萨克,每年均须轮流进京朝觐。回部王公也有札萨克和闲散之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裔、哈密额贝都拉伯克裔为札萨克王公;库车郡王鄂对、乌什辅国公色提卜巴勒氐、乌什辅国公噶岱默特裔、居京各回爵裔为闲散。唐古特王公有二支:一为颇罗鼐子珠尔默特策布登裔,一为诺颜和硕齐裔。回部、唐古特王公仪制及特遇与外札萨克蒙古王公大致相同。

猜你喜欢

  • 榔头

    见“议榔”(614页)。

  • 忠建长官司

    见“忠建宣抚司”(1414页)。

  • 七项法典

    见“头克汗法典”(632页)。

  • 李延宠

    见“延宠”(818页)。

  • 巴朗

    ①(?—1692)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喇布嘛塔尔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徙牧色楞格河。后携属众700余户附清,赐牧苏尼特界内乌纳齐。二十八年夏,

  • 金树仁

    1879—1941民国时期新疆地方军阀。字德庵,甘肃导河(今临夏县)人。汉族。清宣统元年考取拔贡,后入甘肃高等学堂。与杨增新有师生之谊。1914年入新疆,初任军务厅书记官,后历任阿克苏、疏附(今喀什)

  • 赤峰学生救国团

    1919年北京发生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塞外,赤峰蒙汉各族学生纷起响应。市内国民高等学校和9所县立小学全体师生组织学生救国团,声援五四运动,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求废除二十一条,

  • 乡约制度

    清政府加强统治回民的一种制度。乡是社会基层行政单位,乡约为一乡首领。雍正年间(1723—1735)始行于河州(今甘肃临夏)各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苏四十三(撒拉族)领导的撒拉族、回族起义失败后

  • 僾尼

    族名。哈尼族。系汉族对哈尼族中称雅尼、觉围、觉交的称谓。居于云南西双版纳及澜沧等地。参见“哈尼族”(1633页)。

  • 武都羌

    西羌的一支。见: “参狼羌”(15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