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龙船节

龙船节

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又称龙舟节。盛行于贵州东南地区清水江畔各县。每年农历五月廿四日(有记载为二十日),邻近各县苗民聚集于江边划龙船以示庆祝。船身长23米,宽1米,由3根杉树干挖成槽形相接而成。装有龙头龙尾,龙头约2米多高,用柳木雕刻而成,上装一对长约1米的龙角。上涂金、银、红、绿、白等颜色,鳞片上嵌有镜片,熠熠闪光。龙嘴含一活珠,龙须两边挂着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的对联。龙舟下水时,要举行敬祭仪式,由寨老主持,面对龙舟口诵祭祖和龙的起源等内容,并杀鸡祭祀,祈求山神佑护船只安全。祭后,锣鼓齐鸣,龙船下水。船上有鼓头、锣手、水手等30余人。鼓头(或称鼓师),身着白色大襟长衫,外套红色或黑色马褂,头戴宽边草帽。锣手由男孩扮成女装,头戴银饰。水手中有掌艄1人,炮手1人,划船者视船长短而定,多可达40余人。赛时有节奏地击鼓,指挥龙船前进。节日行期2至3天。参加人数多达数万人。届时,男女身着盛装,为船手欢呼、喝彩。赛后举行赛球、赛马、斗牛、斗鸟、跳芦笙舞及对歌等活动以及集市贸易。节日来源传说不一,多以恶龙害人被杀,天昏地暗或天干地旱,人们为了求得平安,以龙船戏于江水之中。最后抛青草入水,以示祭典完毕。

猜你喜欢

  • 阔?

    西夏党项人对汉人的称谓之一。西夏语第一字“布”意,第二字“衣”意。两字当为“穿布衣服的人”,以区别“衣皮毛、事畜牧”的党项人。

  • 卫藏通志

    清代西藏志书。以记载西藏地区为主兼及甘、青、川藏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袁昶以写本刊入《渐西村舍丛书》。始渐流传。原书不著撰者姓名及成书年代。据考著者为※和瑛(?—1821) (一说作者为松筠

  • 哈连

    见“阿苏特”(1207页)。

  • 喀尔喀赛音诺颜部附牧额鲁特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跨济尔玛台河、鄂尔浑河。东至奎索接土谢图汗旗界,西至察汗山接赛音诺颜部中前旗界,南至噶尔噶图,北至鄂尔浑河接额鲁特前旗界。有佐领1。会盟于齐齐尔里克盟。本准噶尔后裔,初依噶尔丹,

  • 大定府

    见“中京”(292页)。

  • 雍谢布

    见“永谢布万户”(639页)。

  • 德木齐

    ①蒙古语音译。又作“得木齐”,意为“监督官”、“检察官”、“保管人”等。在准噶尔,为鄂拓克官员。管理40户至100—200户不等。佐※达鲁噶管理鄂拓克事务,有下达命令、征收租税、保护民生、介绍婚姻等责

  • 宕昌国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宕昌羌所建政权。东汉时出现旦(误作且)昌羌部落。至※梁懃(勤)称王。辖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带席水以南8百里,相当今渭水以南、白水江以北的白龙江上游地区,政治中心在甘肃宕昌县。传至孙

  • 东本

    藏语音译。唐吐蕃官名。意即“千户长”或“抚千”,司管千户职能,在万户长之下。详见“吐蕃兵制”(769页)、“部落使”(1906页)。

  • 酉阳杂俎

    书名。唐代段成式撰。前集20卷,分玉格、贝编、尸穸、诺皋、动植等30篇。续集10卷,分贬误、寺塔等6篇。琐闻杂事,分类记载、道佛人鬼、灾祥灵异,无不具备。体例略似西晋张华《博物志》,而内容则较繁杂奇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