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忠穆公遗事
一卷。作者不详。记宋吕颐浩事迹。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谥忠穆,高宗朝宰相。本书每条必曰“公于某事”云云。当为其后人所述。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一卷。作者不详。记宋吕颐浩事迹。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谥忠穆,高宗朝宰相。本书每条必曰“公于某事”云云。当为其后人所述。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京图书馆)。
六册。明谈迁撰。谈迁(1594-1657),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县枣林人。明诸生,终生未仕。好审古今治乱,熟于历代典故,立志编撰明史。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编明代
一卷。清潘逢禧撰。逢禧字澹如,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潘氏于凡例中云:“是书论正音,非论音韵也。然不知音韵反切,则正音不得而明,故集中先列音韵各表,为学正音者导厥源流,亦且为论音学者探其门径。”又云:
一卷。宋潘阆(?-1009)撰,潘阆,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或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卖药京师,好结权贵。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太宗赐进士及第。真宗时,为滁州参军。潘阆之诗,有五代、晚唐遗风。
八卷。清焦循撰。此书系《雕菰楼易学》三种之一。焦氏撰成《易通释》后,又提要为图略,凡图五篇,分别为旁通图、尝位失道图、时行图、八卦相错图、比例图。原图八篇、论十篇。原八篇为原卦、原名、原序、原彖象、原
原名《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宋吕祖谦(1137-1181)编。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婺州(州治今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和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为学主“明理躬行”
六卷。明徐世淳(1584-1641)撰。世淳字中明,浙江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官至随州知州,张献忠攻随州时战死,赠太仆寺卿,事迹见《明史·忠义传》。该书似儒家之语录,又似禅家之机锋,不
一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朱俊声,字丰芑、号允倩,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屡应进士试,不第。道光中以举人授黟县训导,后因呈《说文通训定声》,赏国子监博士衔。寻擢扬州府学教授,引病未赴官。一
十卷,附《樗亭集》一卷。明黄衷(1474-1553)撰。黄衷,字子和,别号病叟,南海(今属广东)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有政绩。著有《海语》。《矩洲集》为其诗集。十卷。集中分《吴
一卷。清蒋楷撰。蒋楷,字则先,湖北省荆门人。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未详。该书为其任平原县知县期间的见闻记录。记述了1899年4月-11月间义和团运动初期的状况,平原县、恩县及庄平等县的义和团情况以及朱红灯
二十二卷。清万光谦纂修。万光谦字敬怀,浙江嘉兴人,进士,乾隆七年(1742)任知县。明永乐间县令李黾始修县志,万历间二次续修,清顺治县令熊兆师复修。明志早已不存,《熊志》乾隆间尚在,而漫漶不可辨识。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