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百川学海

百川学海

一百零一种,一百七十七卷。宋左圭编辑。左圭字禹锡,别号古鄮山人,浙江人,《宋史》无传,生平事迹失考。汉扬雄《扬子法言·学行》有“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之句,丛书之命名即取义于此。这是仅存于今的宋人汇刊书,一般认为,丛书之刻即始于此。本书按天干分为十集,甲集收唐钟辂《前定录》等十种,乙集收宋李元纲《厚德录》等十种,丙集收宋苏轼《东坡先生志林集》等十种,丁集收宋王栐《宋朝燕翼诒谋录》等十种,戊集收宋李廌《济南先生师友谈记》等十种,己集收宋周必大《淳熙玉堂杂纪》等十种,庚集收宋苏辙《苏黄门龙川略志》等十种,辛集收宋高似孙《子略》等十一种,壬集收宋高似孙《骚略》等十种,癸集收宋史绳祖《学斋占毕》等十种(此据陶氏影宋摹补本,共一百零一种,常见本为一百种)。其中以唐宋名贤著述为主,间有晋代及六朝书,绝大多数为《四库全书》各部所著录。左圭自序中说:“余旧裒杂说数十种,日积月累,殆逾百家。虽编纂各殊,醇疵相半,大要足以识言行,裨见闻,其不悖于圣贤之指归则一。”又说:“人能由众说之流派,溯学海之渊源,则是书之成,夫岂小补。”本书之辑虽在《儒学警悟》之后,但收书种类既多,而又未经删削,保持了大量古籍的原貌,因而历代都颇受学界推重。后明吴永续为《续百川学海》,明冯可宾又续为《广百川学海》,都说明本丛书影响之大。本书已无宋刻原本,有明佚名重辑明刊本,收书一百零二种;有明弘治中无锡华氏刊复宋本及民国十年(1921)上海博古斋影印华氏本,收书一百零一种。民国初年,武进陶湘得到宋咸淳间刊本之残本,据华氏复宋本补入所残缺部分,并于卷后注明,影刻传世,即为现今通行的民国十六年(1927)陶氏影宋本。

猜你喜欢

  • 周易发例

    一卷。清王夫之(生平事迹见《周易稗疏》条)撰。王氏说易不信陈抟之学、京房之术,对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也极力排斥,亦不附会老庄之旨空谈玄妙。其言必证实,义必切理。此书守彖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理,作者论

  • 读周官录

    一卷。清曾国藩(1811-1872)撰。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笙,湖南湘乡人,清末重要的军事家、政治家,也致力经学。除《读周官录》外,另有《读仪礼录》,已著录。《读周官录》自《天官冢宰》“八早官计,以蔽邦

  • 字学寻原

    三卷。清吴锦章撰。吴氏生平,参见《说文类纂》。上卷为《说文部首类纂》,取《说文》五百四十部首归类排列,分为数目、干支、天道、地形、居处、器用、形体、物曲、动物九类,各以类相从。中卷为《楷字偏旁溯原》,

  • 史载之方

    二卷。宋史堪(生卒年不详)撰。史堪,字载之,蜀(今四川)人。北宋政和进士。精医业,治病屡有奇验,为宋代医林高手。此书又名《指南方》。上卷中有论治伤寒证之四失,论辨深刻,足以针砭庸医。下卷中有治涎治痢之

  • 选诗约注

    十二卷。明林兆珂(约1589年前后在世)撰。林兆珂字孟鸣,福建莆田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刑部侍郎。著有《诗经多识编》。是编取《昭明文选》所录诸诗,重为编次,以时代先后为序。其训释文义,较旧注

  • 王文靖集

    二十四卷。附录一卷。清王熙(1678-1703)撰。王熙,字子雍、胥庭,号慕斋、瞿庵。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曾官任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身在朝廷,却喜交名士,好作诗文。

  • 国文法之研究

    金兆梓(1889-1975)撰。兆梓字子敦,号芚盦,浙江金华人。文史学家,早年从事教育工作。是书系金氏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授课时的讲稿,经整理而成。从语言实际出发,按照逻辑的要求,根据语句的结构方式,探

  • 礼记易读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是《礼记》的简编本,为举业而制定。书首有序(曰志远堂主人题)。序云:“《礼记》四十九篇,除《大学》、《中庸》,其四十七篇,统计实九万三千七百五十七字。诸家多有撰本。然或失则太繁,或

  • 续方言疏证

    二卷。清沈龄撰。龄字与九,江苏江都县人。监生。是编刘岳云跋云:凡一义而有数文,一物而有数名,大半由于方言。方言之不同尤多由于方音,五方气禀有刚柔清浊之殊,因之言语有缓气、急气、缓舌、急舌、长言、短言、

  • 周易引经通释

    十卷。清李钧简撰。钧简字秉和,湖北黄冈人,乾隆进士,官至卿贰。作者以为《易》为五经之原,论语学易章后,继言诗书执礼,故依通行注疏之顺序,博采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孟子、国语、大戴记、尔雅、逸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