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史答问

经史答问

四卷。清朱骏声撰。首有其子孔彰序,称骏声少从钱竹汀游,故往往述其语。又与朱右曾友善,右曾著《逸周书集训》,尝与商订。后与汪文台、俞正燮、程鸿诏及弟子程朝钰等质疑问难,有《经史答问》一编,乱后颇有散失,今存四卷等等。按,其书经史杂厕,没有次序。大约解释经义的占十之七八,而《诗》较多,《礼》次之,《易》又次之,其他经书偶尔涉及而已。用问答的形式阐发疑义,有时引用他人成说,而不言所出。有的解说很恰当,有的则沿误而不知。例如,“小人反中庸”,谓“反”当训“复”,读如反古之道、反身不诚之“反”。盖君子是生知一等,小人是困知一等,举两端以包中人,即性近之谓。“子路终身诵之”,谓“终身”上当脱一“请”字,不然,一时之语何由知其终身?“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谓“养”字作“”,主服勤之义。“王者之迹熄”,谓“迹”乃“”字,“”即所谓“遒人”“逌人”“行人”,即采诗的人。对于“《诗·邶风·燕燕》”,则认为庄姜所作近似。是年三月十七日,州吁弑完,则戴妫之归必在春夏之交。“不属于毛”,则谓“毛”为“表”之误字。“浅则揭”,则谓“揭”读为“竭”。竭,负举也。褰其裳,耸其肩,高其足趾,趋而涉之,如负举物然。“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谓“与”当读与“欤”,绝句。这些条,引义都较确。“实始翦商”,谓“翦”为“前”之借字。前,先也,犹曰德胜于商。这亦可备一说。其他如‘子思之哭嫂也为位’,谓子思岂有兄,疑是原宪。亦可备考。又如引《管子·中匡篇》“施伯谓曾侯曰:‘管仲,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以证孔子管仲器小之叹。引《逸周书·寤儆篇》“周公不骄不吝,乃无敌”,以证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之叹,以见孔子有为而发。这些也都可取。但认为“索隐行怪”是“索,空也,所谓纯盗虚声音”的意思,话虽可通,但春秋时尚无此类之人。又斥郑笺关于“亦既觏止”为媾精,“言从之迈”为自杀,“永矢弗谖”为不忘君之恶等观点为有害于义,这也未免迂固,先儒已多辨之。至于所举古文尚书十二伪证,则完全沿袭了阎惠的观点,尤不足论。卷四有校释《图书集训》诸条,序已提到。有光绪二十年刊本。

猜你喜欢

  • 禹贡易知编

    十二卷。清李慎儒撰。李慎儒字鸿轩,江苏丹徒人。本书以南宋蔡沈的《书集传》为主,但对于蔡沈的谬误,也多所驳正。比如释“浮于淮、泗,达于河”,李慎儒引经据典,对蔡氏之谬误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订正。同时,本书

  • 诗经异文补释

    十四卷。清张慎义撰。张慎义字淑威,号芋圃。《诗经异文补释》最初的名称为《诗考异》,后来因为同李富孙所著的《诗经异文释》的体例相近,张慎义在对《诗考导》重新编辑后,改书名为《诗经异文补释》。书中所标出的

  • 冬游记

    一卷。明罗洪先(1504-1564)撰。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属江西省)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觉其甚好,欲拜王守仁为师,因其父反对乃罢。于是拜同邑人李中为师,传习王学。嘉靖八年(152

  • 吹剑录外集

    一卷。南宋俞文豹(生卒年不详)撰。俞文豹撰有《吹剑录》一卷,《吹剑续录》一卷,《吹剑三录》一卷,《吹剑四录》一卷,共四卷。《吹剑四录》又称《吹剑录外集》,也称《吹剑别录》。其中,《二录》、《三录》长期

  • 怀葛堂文集

    十五卷。清梁份(约1668前后在世)撰。梁份,字质人,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卒年不详。少从彭士望、魏禧游,讲经世之学。曾只身游万里,览山川形势,访古今成败得知。著有《怀葛堂文集》、《西陲今略》。是集

  • 天寥年谱

    一卷。续一卷。别记一卷,甲行日注八卷。明叶绍袁(1589-1648)自撰。绍袁字仲韶,号天寥道人,江苏吴江人。天启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崇祯三年(1630年)乞归。明亡后出家为僧。著有《湖隐外史》、《甲

  • 夏小正小笺

    四类。清王贞(生卒年不详)撰。王贞,字彦明,别号月池主人,安徽婺源人。书首有自序,略言:“先民有言,《夏小正》即孔子得夏时于杞之书,汉太傅戴氏尝为之传,合而订为礼书。隋唐以降,有别自为卷行世者。宋政和

  • 虎口余生记

    一卷。明末清初人边大绶撰。边大绶,字长白,河北任邱人,生卒年不详,明崇祯时曾任米脂县令。在任时曾掘李自成祖李海、父李守忠墓。崇祯末年,在山西泽州被李自成军俘获,一路西行,后乘间潜逃,匿至任邱乡里。降清

  • 乐经凡例

    一卷。廖平撰。此书系辑录《乐经》之凡例,意谓《乐经》虽亡,然经传中尚零散存之,可辑出以备六艺之数。其所拟凡例计二十九则。大抵以《诗经》为主,旁采《礼记·乐记》大司乐及诸经子史所载之乐事而成。廖氏谓《礼

  • 诗附记

    四卷。清翁方纲(1733-1818)撰。方纲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内阁学士。嘉庆四年左迁鸿胪寺卿。十九年重预琼林宴,赐二品卿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