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藏

道藏

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无编辑者姓名。道家经典之汇集,始于六朝,汇辑成“藏”,则在唐代开元中。藏经刊印始于宋徽宗年间的《万寿道藏》,后来金元各藏均以此为蓝本。明代《正统道藏》一千四百二十六种,五千三百零五卷,《万历续道藏》五十种,一百八十卷,共收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即现在的通行本。全书分正续两部分,前部分分类较细,有“洞真部”(包括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篆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洞玄部”(以下小类从略)、“洞神部”、“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乙部”。《道藏》收书内容十分庞杂,这是由于道教形成与尊崇人物的复杂性影响之结果。道教形成于东汉,由于奉老子为教主,所以可说植根于春秋道家学派;道家又称说黄帝,因此有关黄帝的著作及黄老学派著作均收录为道书,包括道家诸子著作及注本、号称黄帝撰著的许多哲理、兵家、医家著述以及道教教义、符篆、仙传、山志等大量文献。其收书驳杂,虽受到历代批评,但其特点不容忽视,第一收书多而全,确为道教著作之大全,第二,所收教外古籍多“儒书古本”(钱大昕语),可以利用校勘、辑佚古籍。有些著作还有其它方面的价值,如《长春真人西游记》是有关我国西北地理的重要著作,炼丹类著作又为研究中国化学史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炼气修真类又存有生理体育等史料。有明正统中刊续万历中刊本,民国十二年至十五年(1923——1926)上海商务印馆据明正统本续万历本影印。1957年至1977年,台湾中华道教会用影印本重印,并增辑明清以来散佚道书十五种。198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三十六册影印本。

猜你喜欢

  • 丧服经传马氏注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清马国翰辑。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博学宏通,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都出其门。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

  • 江都县续志

    三十卷,首一卷。钱祥保、桂邦杰等纂。钱祥保,字瑞生,号仞庵,江苏甘泉县人,屡应布政司试未售,乃入资得官知县,辛亥罢官归里。桂邦杰,字蔚蒸,江苏甘泉县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进士,知县,曾留京师教

  • 易小帖

    五卷。清毛奇龄说《易》之语,由其门人编次成书。毛奇龄所著的经解,只有《仲氏易》和《春秋传》两种是他亲自编写,其余均出自他的门人之手,因此其中加入了门人之语。此小帖共有143条,全讲《易》之杂说,与《仲

  • 忠惠集

    十卷。《附录》一卷。宋翟汝文(1076-1141)撰。翟汝文,字公巽,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进士出身,因亲老十年未出仕。后任议礼局编修官,除秘书郎,累拜中书舍人。绍兴元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读,除参知

  • 新疆伊犁乱事本末

    一卷,附辛亥定变纪略一卷。清张开枚撰。张开枚,桐城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新疆巡抚袁大化幕僚。是书记载了新疆伊犁乱事本末,杂记袁大化在新疆的施政措施,兼录清末冯超、贺家栋等发动反清起义之始末,及袁大化参予

  • 留春草堂诗钞

    七卷。清伊秉绶(1754-1815)撰。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墨庵,福建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员外郎。嘉庆三年(1798)为广东惠州知府,后任扬州知府。工书,尤擅隶书,

  • 武城县志

    ①四卷。清房万达修,王维明纂。房万达,字君如,辽阳人。贡士。顺治五年(1648)任武城县知县。武城,故鲁地。按县志创修于明隆庆县令金守谅。其刻版毁于战乱,书亦罕见。房万达任县令后,偶获金志残本。其几经

  • 吴侍御奏疏

    一卷。明吴玉撰。吴玉是寿阳(今属山西寿阳县)人。天启进士,崇祯初年提拔为御史,有正直的声名,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吴侍御奏疏》为吴玉于崇祯初期任广西道监察御史时所上奏疏的汇编,共十篇。其中劾魏忠贤余党

  • 史汉骈枝

    一卷。清成孺(1816-1883)撰。成孺,字芙卿,号心巢。江苏宝应人,光绪九年(1883)卒,六十八岁。《史汉骈枝》是他考订《史记》、《汉书》、《续汉书》、《后汉书》所作。考《史记》十条,《汉书》五

  • 四书合喙鸣

    十卷。明许獬(生卒年不详)撰。獬字子逊,号钟斗,同安(今福建厦门市东北)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著有《许钟斗集》、《八经类集》等。《四书合喙鸣》一书卷首有张以诚序,又有池显方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