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韩湘子全传

韩湘子全传

八卷三十回。明杨尔曾(详见《东西两晋志传》)撰。长篇神魔小说,叙传说中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及其度韩愈之事。书约成于明末天启年间。故事从汉代写起:汉丞相安抚生之女灵灵婚姻事被皇帝干涉,抑郁而死,转生为白鹤;白鹤在唐代又投生于韩家,为韩愈之侄,名湘子。韩愈一心让湘子读书求取功名,以显赫韩门;湘子则在钟、吕二仙师点化下矢志修仙,以脱俗长生。韩湘子在入终南山路上遇到各种威胁诱惑,不为所动;进山拜师后又经受多种考验,终于脱凡胎成仙,成为上洞八神仙之一。韩愈深陷在仕途中,韩湘子前后十二次度化韩愈,终于使韩愈醒悟,脱离世俗功名之道,亦入仙界。该书所依据的八仙传说在我国流传甚广,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草篇》,元代杂剧如纪君祥的《韩湘子三度韩退之》,赵明道的《韩湘子三赴牡丹亭》、《韩退之雪拥蓝关记》,明朱有燉的《升仙记》等,都演述过韩湘子的故事。《韩湘子全传》一书就是在这基础上的创作。作者创作的虽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内容是谈玄论道、神仙方术之类,但其意常在以虚枉言现实,借韩湘子与韩愈叔侄二人舍弃世俗功名走入仙界,暗示影射出现实的残酷、官场的黑暗、利禄仕途的污浊。书中关于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阳,途经蓝关被大雪所阻,到任后作驱鳄鱼文等都是正史所载史实,但从中生发出许多神幻情节,当然不是信史。书中的韩愈,也已不是历史上的韩愈了。作者借韩愈这位著名文学家之名,用文学虚构笔法塑造了一个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形象。他在仕途中受惑至深,故韩湘子需十二度,才能使他醒悟自拔,作者对迷于功名科场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警世之意从中可见。该书汇集了以往关于韩湘子的诸多传说加工而成,在这一题材的诸多作品中是内容最丰富的。书中引用了大量杂剧中的曲词,对研究戏剧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流于拼凑芜杂。中心人物韩湘子刻画尚有欠鲜明,其余人物亦苍白浮泛,总体艺术水平不高。但该书以专写流传甚广的韩湘子故事见长,在小说史上尚有一定地位。有明天启三年(1623)金陵九如堂序刻本,武林人文聚刻本,上海沈鹤记书局石印本。另有1941年上海大美书局铅印本,题名《韩湘子得道》。1990年,宝文堂书店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出版校点本,均题《韩湘子全传》。

猜你喜欢

  • 四书辨讹

    六卷。清汪陞撰。汪陞字兰友,安徽婺源(今安徽婺源)人。是书题曰辨讹,首列先儒之注,辨其合不合;其次论及当世流行的著名时文;再次论及诸选家评跋之语。凡说之讹者,以点标记;不讹者,以圈标记;谛当明快者,则

  • 孝经约注

    一卷。清汪师韩(1707-?)撰。汪师韩号韩门,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翰林院编修。汪师韩认为经之分章自汉儒始,后人求其分,不求其合,遂使一书前后不相连贯,故于今文古文分章之异及皇侃开宗明义等之名俱不

  • 罗洋诗草

    一卷。清郭焌(1714-1755)撰。事迹见《罗洋文集》条。此诗集中有五言古体三十首、七言古体二十二首、五言律诗九十七首、七言律诗九十五首、五言绝句二十三首、七言绝句九十二首、六言绝句六首、四言绝句四

  • 性理谱

    五卷。清代萧企昭撰。萧企昭字文超,汉阳(今属湖北)人,顺治贡生。尊尚朱熹学说,极力诋斥王守仁学说,著有《客窗随笔》、《暗修斋日记》、《杂笔》等。作者逝后,其兄萧广昭把他的著作汇成一集,定一总名即是《性

  • 洙泗考信录

    四卷。余录三卷。清崔述(1740-1816)撰。崔述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精通经史之学,开近代疑古风气之先。著有《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

  • 见素文集

    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续集》十二卷。明林俊(1452-1527)撰。林俊,字待用,号见素,莆田(今属福建)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李东阳亟称之,谓其“当以文名世”,官至刑部尚书。林俊为官清

  • 西村集

    八卷。《附录》一卷。明史鉴(1434-1496)撰。史鉴字明古,因家居西村,人称西村先生,江苏吴江人。他隐居不仕,终身布衣。王恕巡抚江南时,闻其名,延见之,与其讨论时政,史鉴指陈利弊,王恕非常佩服其才

  •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四十卷。宋李心传(详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撰。名为“杂记”,体例实与会要同。长于史学、熟谙朝章国典的李心传搜集1127-1202年(建炎以来至嘉泰二年)70余年间有关一时之利害、一人之得失、一事之源

  • 汪次公集

    二十卷。明汪道贯(约1566前后在世)撰。汪道贯,字仲淹,休宁(今安徽芜湖)人,道昆之弟。生卒年不详。性强记,工词赋,尤善书法,督学吴公路呼之为“小司马”。与其从弟道会齐名,时称“二仲”。著有《汪次公

  • 尚书说要

    五卷。明吕楠(详《周易说翼》)撰。《尚书说要》一书,为吕楠与其门人论说《书经》之语,其后编次成帙。是书之说,大多采自前人,与蔡沈传注时有不同,并间出己意。其中亦难免臆度无据之辞。有明抄本,今藏上海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