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总治十六般哮喘方

总治十六般哮喘方

婴童百问》卷六方。阿胶(蛤粉炒)、马兜铃、炙甘草半夏(姜汁浸三日,炒)、杏仁(去皮)各一两,人参五钱。为末,每服一钱,水煎临卧食后服。治咳嗽哮喘。若心嗽面赤或汗流,加葛根煎服;脾嗽不思饮食或恶心,加生姜二片煎服;胃嗽吐逆呕酸水,加蛤粉煎服;胆嗽令人不睡,用药半钱,茶水调下;肺嗽上气喘急,加桑白皮煎服;膈嗽出痰如圆块,加生姜自然汁调药咽下;劳嗽,加秦艽末煎服;冷嗽天晚嗽甚,加葱白三寸煎服;血嗽连频不住,加当归大枣煎服;暴嗽涕唾稠粘,加乌梅、生姜煎服;产嗽背胛痛,加甘草三寸,黄醋少许煎服;气嗽肚疼胀满,加青皮煎服;哮嗽声如拽锯,加半夏二枚煎服;肾嗽时复三两声,加黄芪饴糖煎服。

猜你喜欢

  • 暑中阴邪

    见《医宗金鉴》卷三十九。即阴暑。详该条。

  • 竿蔗

    见《随息居饮食谱》。即甘蔗。详该条。

  • 涩脉

    脉象之一。脉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脉经》:“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主血少伤精,津液亏损,或气滞血瘀。可见于贫血、心机能不全等病症。

  • 公孙

    经穴名。代号SP4。出《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位于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的前缘,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通过。主治胃痛,

  • 踵经

    见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即差经。详该条。

  • 四圣悬枢

    见黄氏医书八种条。

  • 头汗

    病证名。①头部易出汗,为太阳虚汗,常见于小儿体质虚弱者。《小儿药证直诀》:“上至头,下至项,不过胸,为太阳虚汗。”②阳明热郁发黄的先兆。《伤寒论》:“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

  • 周介卿

    【介绍】:见周之藩条。

  • 薄贴

    见《千金翼方》卷二十三。①膏药之古称。考中医外科所用膏药有两型:一为布背,药厚而且大,俗称大膏药。一为纸背,药薄而且小,俗称小膏药。薄贴专指小膏药而言,多用以覆盖创面者。②广义的薄贴包括膏药、油膏及以

  • 风热嗽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咳嗽》。指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稠,身热,汗出恶风,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通肺气。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参见咳嗽条。本症类似急性上